三年去国苦飘零,满面风沙漫度春。
白日驱车无住客,青山当路亦为尘。
东经卤泽初迎雪,西出蒲关欲问津。
何日投鞭寻旧隐,云间深访牧牛人。
诗句释义
1 三年去国苦飘零,满面风沙漫度春。 -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离别故土已久,在外漂泊的辛苦和不易。”三年”指的是诗人离开家乡的时间长度,”苦飘零”则描绘了诗人内心的辛酸和无奈。”满面风沙”形容了诗人脸上被风吹日晒后满是尘土的样子,突出了他长期在外的艰难。”漫度春”意味着在春天到来时,他仍在四处奔波,没有休息。
白日驱车无住客,青山当路亦为尘。 - 描述了诗人日夜奔波的情景,”白日驱车”表示白天也忙于赶路或工作。”无住客”可能是指没有固定的居所或停留的地方,反映出诗人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青山当路亦为尘”则进一步描绘了即使在山间的道路上,由于尘土飞扬,也让行人无法保持清净的心境。
东经卤泽初迎雪,西出蒲关欲问津。 - 这里诗人提到了地理位置,”东经卤泽”和”西出蒲关”可能是诗人旅途中的具体方向。”卤泽”和”蒲关”都是古代地名,前者可能是一种盐碱地,后者是古代关口名,两者均暗示了旅途中的艰辛与挑战。”初迎雪”和”欲问津”分别描绘了冬季的寒冷和对渡口的好奇与期待。
译文
离家三年,我在外漂泊,忍受着风沙的侵袭,度过一个又一个春日。
白日里我不停赶路,没有停歇,连青山都变成了尘埃。
经过东边的盐碱地,刚迎来雪花,向西行至蒲关,想去询问渡口的情况。
何时才能放下马鞭,寻回那片旧时的隐逸之地?在云端深处去寻找那些牧牛人。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反映了他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流离失所、颠沛流离的生活状态。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杜甫作为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真实情感。
- 第一句:“三年去国苦飘零”,直接揭示了诗人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痛苦。这种痛苦不仅来自于生活的艰辛,更源自于内心的不安与忧虑,体现了诗人对于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深切关注。
- 第二句:“满面风沙漫度春”,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在外生活的状态。风沙的肆虐不仅带来了身体上的不适,更让诗人感受到了岁月无情的流转和生命的无常。这种描写不仅生动形象,更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挣扎和无奈。
- 第三句:“白日驱车无住客”,描绘了诗人日夜奔波的场景。这不仅展示了诗人为了生计而不得不四处漂泊的无奈,更让人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悲凉与孤独。这种描写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 第四句:“青山当路亦为尘”,“当路”一词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面对”、“遭遇”的意思,“亦为尘”则表明即使是青山这样的自然美景也无法抵挡时间的洗礼,最终变得模糊不清。这种描写既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又让人深感生命的短暂与无常。
- 第五句与第六句**:描述了诗人的地理方位和旅行目的。“东经卤泽”和“西出蒲关”分别代表了诗人在不同方向上的行动轨迹,“初迎雪”与“欲问津”则分别描绘了冬日的寒冷以及寻求渡口的迫切心情。
- 第七句:“何日投鞭寻旧隐,云间深访牧牛人”。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美好生活的怀念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然而现实却是“投鞭”即指骑马,无法实现这一理想,只能在“云间”即高处寻找曾经熟悉的生活痕迹和人物。这种表达既透露出诗人的无奈,也蕴含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