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王取天下,有人将甲兵。
君王得天下,有人相升平。
我欲介其间,区区安取成。
莫若归养高,高卧嵓之扃。
直使万乘意,慕仰非鸿冥。
身虽隐渔钓,心岂忘朝廷。
常虑天下定,君王志骄盈。
群臣习见闻,力谏不尔听。
不有不臣者,不足回其清。
商山四老人,用是定西京。
潜希绝世躅,万一助皇明。
年当建武日,上下咸清宁。
所怀忆不陈,终焉为客星。
如何逸民传,乃有狂奴名。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钓台》。它通过描绘钓鱼台的历史变迁,表达了诗人对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渴望。以下是逐句释义:
- 君王取天下,有人将甲兵。(第一句)
- “君王取天下”:描述了历史上的某个时刻,一位君王成功地夺取了国家的政权。
- “有人将甲兵”:指的是那些为君王提供武力支持的人。这里的“甲兵”指的是武器和军队。
- 君王得天下,有人相升平。(第二句)
- “君王得天下”:继续描述君王成功夺取天下的情况。
- “有人相升平”:指的是那些辅助君王维持和平的人。这里的“升平”是指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 我欲介其间,区区安取成。(第三句)
- “我欲介其间”:表达了诗人想要介入其中,参与其中的愿望。
- “区区安取成”:这里的“区区”表示微小或微不足道,而“安取成”则表示如何能够成功。
- 莫若归养高,高卧嵓之扃。(第四句)
- “莫若归养高”:这里提到了另一种选择,即远离喧嚣,回归自然。
- “高卧嵓之扃”:嵓(zhān山间小屋)是隐士的住所,“扃”表示关闭,意味着隐居。
- 直使万乘意,慕仰非鸿冥。(第五句)
- “直使万乘意”:意思是说如果君王的意愿能够得到满足,那么他自然会有所追求。
- “慕仰非鸿冥”:这里的“鸿”指的是伟大的人物,而“冥”表示深远。诗人在这里表达的是他对伟大人物的敬仰之情。
- 身虽隐渔钓,心岂忘朝廷。(第六句)
- “身虽隐渔钓”:虽然身体上隐居在渔钓之中,但心中并没有忘记朝廷之事。
- “心岂忘朝廷”:表示虽然表面上看似隐居,但内心却并未真正放下对朝廷的关注。
- 常虑天下定,君王志骄盈。(第七句)
- “常虑天下定”:经常担忧国家的安定。
- “君王志骄盈”:这里的“骄盈”形容君王的志向过于膨胀,可能不再谦虚谨慎。
- 群臣习见闻,力谏不尔听。(第八句)
- “群臣习见闻”:指大臣们习惯了朝廷中的一些事情。
- “力谏不尔听”:表示这些大臣们多次劝谏君王,但君王并未听取他们的建议。
- 不有不臣者,不足回其清。(第九句)
- “不有不臣者”:如果没有那些忠诚于国家的人。
- “不足回其清”:表示这些忠诚的人不足以挽回国家的清廉。
- 商山四老人,用是定西京。(第十句)
- “商山四老人”:商山地区的四位隐士。
- “用是定西京”:这四人被用来帮助平定西京地区。
- 潜希绝世躅,万一助皇明。(第十一句)
- “潜希绝世躅”:默默地追求着超越常人的境界。
- “万一助皇明”:表示即使只是小小的贡献,也足以帮助君王看清事物的本质。
- 年当建武日,上下咸清宁。(第十二句)
- “年当建武日”:指的是某个特定的年份,即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的年代。
- “上下咸清宁”:表示整个国家上下都处于和平安宁的状态。
- 所怀忆不陈,终焉为客星。(第十三句)
- “所怀忆不陈”:心中的思念和回忆并不需要特别陈述。
- “终焉为客星”:最终成为一颗客星,即星星的一部分,比喻隐退或超脱。
- 如何逸民传,乃有狂奴名。(第十四句)
- “如何逸民传”:这些隐居的名人是如何被传颂的呢?
- “乃有狂奴名”:现在竟然还有这么狂傲的奴仆名字流传。
这首诗通过对钓鱼台历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政治清明的渴望。通过对比君王和隐士的不同选择,诗人展现了自己对于隐退生活的看法以及对现实政治的关注。诗中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充满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