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虏凭陵甚,长驱青海边。
携家遭困顿,忧国愤迍邅。
不省岁月换,徒惊花草鲜。
到头苏息否,洒泪问苍天。
【注释】
避地:躲避战乱而隐居。白岩山:在今湖北当阳西北,为长江中流的一座名山。中书舍人:官名,掌管文诰诏令。
【译文】
胡虏凭陵太严重,长驱直入青海边。
携带家人遭遇困境,忧心国事愤懑难言。
不知道岁月如何改变,只觉得草木都长得鲜嫩。
到最后能否平安,洒泪请问苍天啊!
赏析:
《避地白岩山中书怀》,是杜甫的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初夏。当时杜甫正在夔州(治所在今重庆市奉节县)一带避难。
全篇写个人遭逢和内心感受,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首联“胡虏凭陵甚,长驱青海边”,起笔就气势非凡;第二联“携家遭困顿,忧国愤迍邅”,紧承上句,进一步渲染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国势衰微的局面。第三联“不省岁月换,徒惊花草鲜”一句,表达了对这种局面的忧虑和感慨。第四联“到头苏息否,洒泪问苍天”,则抒发了诗人内心的矛盾痛苦,也表达了他希望国家能够度过艰难时期的心情。
这首诗通过对个人命运的关注来反映当时社会现实,体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