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觉六月初八日,还是去年瓜熟时。
鞭藉竟谁能致曲,定自昭昭终可期。

【注释】

六绝:指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诗人沈佺期、宋之问、沈全期、薛稷、李白、王维、王昌龄、王翰、王之涣、王缙等八人,因诗名噪于时。这八位才子都曾得到过唐玄宗的赏识。此题即以他们为咏物对象。

“不觉”二句:意谓不知不觉已是当年瓜熟之时了。

鞭藉:犹言借力。

终可期:终究会实现。

【赏析】

此诗首两句写六绝的遭遇,用笔轻快,不露痕迹。颔联则承颈联,说这些才华出众的诗人,如今虽受知遇,但终难施展抱负,只能空怀壮志,而他们的才华终究会得以实现。

沈佺期与宋之问同为沈全期之子,俱有文名。二人齐名,号“沈宋”。沈佺期为宰相相王杨敬述所杀。宋之问被流放钦州。二人诗名尤盛,当时称为“沈宋”。此诗即以沈宋为咏物对象。

首句“不觉”二语,是说作者从梦中惊醒,转眼又是六月初七这一天。“初八”指六月初九日。“去年”,指开元二十四年(736)的六月。这一句说,梦醒之后才发现已是第二年瓜熟的时候了。这里运用倒装手法,先写“去年”,再写“今年”,“不觉”,就是“已经”。这是第一层意思。第二句“还是”,紧承上句而来,又点出梦醒的时间。“鞭藉”二字,是说借机施展抱负。“竟”字,表明这种机会很难得。“谁能致曲”,是比喻,意思是没有人能够借机发挥自己的才能。这一句是说,没有谁能借助时机来使自己的才能有所表现。“昭昭”,是明亮的样子。“终可期”三字,是说这种光明的时机终究是要到来的。这一句是说,这种光明的时机终究是要实现的。

这首诗首句写梦境,颔联写现实,两相对照,一喜一悲,形成鲜明的对照。前两句是说,梦中的梦醒以后才知道已经是第二年瓜熟的时候了;后两句是说,这种光明的机会终究是要实现的。

沈佺期和宋之问都是开元年间著名的诗人,两人齐名,号称“沈宋”。但是沈佺期在天宝三年(744)正月被张易之、韦氏兄弟诬构谋反被杀。宋之问被贬到泷州(今广东罗定)。两人的遭遇截然不同。所以诗人在这里通过梦境的对照,来表达自己对这两种不同结局的不同感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