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离城里相逢处,酒肉如山放手空。
已见神通过鹙子,未应鲜健胜庞公。
且寻扇子旧头角,一任杏花能白红。
破箬笠前江万里,无人曾识此家风。

寄璧公道友

吕本中诗作赏析

《寄璧公道友》是宋代诗人吕本中创作的一首古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在符离城相逢处相聚的喜悦和离别时的惆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友情和自然的深刻感悟。下面将逐一解读这首诗,并结合注释、译文、赏析等进行详细分析:

  1. 诗句释义
  • “符离城里相逢处,酒肉如山放手空。”:描述了诗人与朋友在符离城相遇的场景,酒肉摆满了桌子,但大家却因为各自的事情而不得不放手。
  • “已见神通过鹙子,未应鲜健胜庞公。”:这里的“鹙子”指的是鱼鹰,诗人用来形容自己虽然得到了机会,但并没有达到像庞德公那样鲜健的状态。
  • “且寻扇子旧头角,一任杏花能白红。”:诗人在寻找过去的记忆和回忆,即使杏花已经开得红白相间。
  • “破箬笠前江万里,无人曾识此家风。”:诗人坐在破旧的箬笠下,面对着漫长的江面,感叹自己的家风无人知晓。
  1. 译文对照
  • 原文:符离城里相逢处,酒肉如山放手空。
    译文:我们曾在符离城中相遇,酒肉堆积如山,但我们只能放手离开。
  • 原文:已见神通过鹙子,未应鲜健胜庞公。
    译文:我已经看到神通过了鹙子,但我并未能达到像庞公那样的鲜健状态。
  • 原文:且寻扇子旧头角,一任杏花能白红。
    译文:我去寻找那些旧日的回忆和回忆,任由杏花白红交加。
  • 原文:破箬笠前江万里,无人曾识此家风。
    译文:坐在破旧的箬笠下,面对漫长的江水,没有人了解我们家的风骨。
  1. 赏析鉴赏
  • 诗歌主题: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友情的感慨和对生活的反思。诗人通过回忆与朋友在符离城的相聚,表达了对逝去时光的怀念。同时,也通过对比自己的生活与朋友的不同境遇,反映出人生百态和命运无常。
  • 艺术手法: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酒肉如山”、“鹙子”等,形象地描绘了场景和个人心境。此外,还巧妙地运用了反问和设问句式,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情感表达:诗歌充满了深情和怀旧之情。诗人通过回忆和思考,表达了对逝去岁月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的迷茫。这种情感的表达,使得诗歌具有了更强的共鸣力和感染力。
  • 文化背景:吕本中的诗歌创作受到了当时社会环境和个人经历的影响。他生活在宋代,这个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文人的生活也充满了挑战和困境。因此,他的诗歌作品中融入了对人生百态的深刻观察和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1. 历史人物影响
  • 庞德公:历史上著名的隐士,以其高尚的品德和超然的生活态度著称。吕本中通过提到“未应鲜健胜庞公”,可能是在表达自己虽然拥有才华,但尚未达到古人的高度。
  • 鱼鹰(鹙子):鱼鹰是一种善于捕鱼的水鸟,常被用来比喻人的能力或者机遇。吕本中可能借此来强调自己在某种情况下虽有机会却未能充分利用的情况。
  • 破箬笠:这可能象征着一种落魄或不如意的状态,反映出诗人在特定时刻的生活状态。
  1. 文学价值
  • 风格特点:《寄璧公道友》展现了吕本中作为江西诗派成员的独特风格。他的诗歌注重自然景物的描述,善于通过具体的景象来抒发情感和寓意。
  • 意象运用:诗中的“酒肉如山”和“破箬笠”等意象,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富有象征意义,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1. 文化传承意义
  • 诗词传统:《寄璧公道友》虽然是一首现代作品,但其内容和风格都体现了中国传统诗词的传统美学。它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友情、人生以及自然的态度和看法,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财富。
  • 现代启示:吕本中的诗歌不仅是对过去的回忆,也是对未来的思考。通过对这些诗篇的学习和解读,现代人可以从中汲取智慧,理解人生的真谛,并在现代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寄璧公道友》不仅是一首充满深情的古诗,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和他所处的时代背景。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理解和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及如何从历史中汲取养分,为当代社会做出贡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