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向春秋识此州,西风吹袂过淮头。
人还故老衣冠喜,我为中原草木愁。
屹若长城今重镇,弃如敝屣昔轻谋。
功名不是吾曹事,且对空山徙倚楼。

【注释】

乙未:唐文宗开成三年。

寿春:今安徽寿县。

春秋:指《春秋》经。《春秋》是鲁国编年史,记载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的事。此句意为曾向《春秋》中识得此地,即寿春。

西风:秋风。

故老:指当地老人,此处代指作者的故乡。衣冠喜:衣帽服饰喜气洋洋,形容家乡人欢欣鼓舞的样子。

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草木愁:草木因战乱而忧愁。

屹若:巍然屹立。

弃如敝屣:如同丢弃破鞋一样不重视。

功名:《春秋》经载:“齐侯田于莘,展禽与之盟,曰:‘子无以予利。”孔子曰:“展禽之言,诗之失也。夫‘乐土”者何?乐也。’”此言“乐土”,意即美好之地。这里指中原。事:指世事。

徙倚楼:徘徊观望,不忍离去。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诗人感慨自己身在中原,却无心为朝廷效力,只愿意过一种隐居的生活。

开头两句,点明题旨。“春秋”指《春秋》经,“识此州”是说曾在《春秋》中见过这地方。“西风吹袂过淮头”,秋风萧瑟,挥袂而去,渡过淮河。“西风”,秋风;“过淮头”,渡淮水到淮南;这句是写景,渲染了秋日的气氛,烘托了人物的悲凉之感。

第三四句,抒发个人感情。“人还故老衣冠喜”,家乡人回来,都穿着整齐的衣帽,喜气洋洋地欢迎他们。“我为中原草木愁”,中原一带被兵祸所扰,到处是荒凉景象,只有草木还在生长,我为中原的荒凉而愁苦不堪。这两句通过对比,突出了诗人对中原的忧思之情。

五六句,描写景物和抒发感慨。“屹若长城今重镇”、“弃如敝屣昔轻谋”都是比喻,前者是用淝水之战时东晋军队大败前秦军队,苻坚认为晋军不过是像临时搭建的工事一样不能持久,因而轻视晋军,结果一战即胜。如今中原成了国家的重镇,而前秦的将领们却像弃旧鞋一样轻易地放弃了它。“今重镇”与“昔轻谋”,一褒一贬,形成鲜明对照。后者是指晋孝武帝时的王坦之、殷浩等人,他们在北伐中失败后,就象弃旧鞋那样把国家大事扔在脑后。“弃如敝屣”是说这些人曾经是国家大事的谋划者,现在却把它看得象旧鞋子一样轻贱。“弃如敝屣”,喻意深远,耐人寻味。

最后两句,抒写作者的志向。“功名不是吾曹事”,“吾曹”指我们这些做臣子的。诗人认为功名并不是自己的职责所在,他更看重的是过一种远离世俗纷扰的隐居生活。“且对空山徙倚楼”,还是回到前面所说的“徙倚楼”。面对青山绿水,诗人不禁长叹一声:“罢了!”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首尾照应,脉络绵密。诗人借咏怀表达了他对中原沦陷的痛惜之情,对战争的厌恶之心,以及对个人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