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楚风烟会汉津,凭高倦目此城闉。
山前雾密疑藏市,楼上尘轻不污人。
鸣瑟久抛雩舞地,称觞更负永和春。
私书一纸离怀苦,望断波中六六鳞。

【注释】

春霁:春天的天气放晴。汉南:指湖北地区,因汉代置郡于南,故称。登楼:登上高楼。

三楚:泛指今湖北一带。风烟:风云和烟雾,形容景色。此:这。会:聚集。

凭高:站在高处。倦目:眼倦。城闉(yin):城墙和城门。闉,同“阴”。

山前雾密:山前雾气浓重,好像有雾遮蔽了市面一样。藏市:隐藏的市面。

楼上尘轻:楼上的尘土轻飘。不污人:不玷污人们。

鸣瑟:弹奏瑟琴。久抛:长时间地放下。雩(yu)舞:古代在雩台上祭祀祈求丰年的一种舞蹈。

永和春:《晋书•乐志》载:“永和中,改太乐为‘清商’,增修乐器。”这里借指酒宴。称觞:举起酒杯。负:辜负,这里有欣赏、享受之意。永和春:指美好的酒宴。

私书一纸:一封私下的书信。六六鳞:用《易经》中的《归妹卦》来比喻,归妹即少女出嫁,六六指归妹之卦,六六相重,如鱼之游鳞,表示女子出嫁。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春日登临湖北武昌城,凭吊其兄仲氏,怀念其子京,抒写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而作。全诗四句皆为五言,首句起韵,颔联颈联两处换韵,尾联又转韵,中间两联各两句,形式上整齐匀称,音律和谐悦耳。

首句“春霁”二字点明季节、天气,为下面登楼怀人作了铺垫。次句承“霁”字,以“汉南”点明地点,“登楼望怀”,便引出了下面的怀人之辞。第三句“三楚风烟会汉津”一句,写诗人站在高处眺望汉水两岸的楚地风光。诗人从汉口出发,经过长江、洞庭湖,一路向北行进,到达武昌城。这一路走来,诗人目睹了荆楚大地上秀丽的江山,也领略了楚地的风土人情。诗人在这里描写自己所见,实际上也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思念。第四句“凭高倦目此城闉”一句,诗人由眺望自然美景转为登临古迹,凭高远眺,只见城中建筑参差,车马往来如梭,一派繁华景象。然而,诗人却对此视而不见,只觉眼前一片朦胧。原来此时正是春雨之后,雾气弥漫,视线模糊,连那繁华的都城也被笼罩其中。

过片“山前雾密疑藏市,楼上尘轻不污人。”二句承上而来,进一步描写诗人所见到的景象。山前的雾气弥漫,仿佛将城市都掩映起来,难以分辨出哪里是市街,哪里是人家。楼上的尘埃轻飘,没有一丝污染,更显得空气清新洁净。诗人用“疑”和“不污”这两个词语写出了诗人对这种清新空气的喜爱和珍视,同时也暗示了自己身处他乡的孤独和寂寞之感。

下两句“鸣瑟久抛雩(祈雨)舞地,称觞更负永和春”是诗人对酒筵的描绘。诗人在这里回忆了当年在家乡参加祈雨仪式的情景。当时,他与家人一起在雩台上欢庆丰收,尽情歌舞。如今身在他乡,只能在酒席上回忆往昔的美好时光。诗人用“鸣瑟”、“称觞”、“永和春”这三个词语,形象地描绘了当时欢快的气氛以及美好的景象。

最后两句“私书一纸离怀苦,望断波中六六鳞”是诗人对自己离别家乡的深深思念。诗人用“离怀苦”来形容自己离别家乡时心情的沉重和悲痛,用“六六鳞”比喻自己离开家乡后,就像一条鱼儿离开了它的家一样无助和痛苦。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之情,也表现了他内心的悲凉和无奈。

整首诗歌通过诗人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音乐性,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