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牛见月喘,引重不得休。
孤萤出露草,意行凌九秋。
形大苦见役,物微长自由。
世无漆园吏,持问逍遥游。
《夏夜书所见》是清代文学家袁枚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了夏夜的景色和诗人的感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首联“吴牛见月喘,引重不得休”描述了一只因看到月亮而感到害怕的牛在夜晚喘息不已的情景,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因环境变化而产生的不适感的描绘。这里的“吴牛”指的是一种牛,因其生活在吴地(今江苏省)而得名。“喘”字用来形容牛因为看到月亮而引起的不安和恐惧。“引重”则是指牛身上承载的重量。
颔联“孤萤出露草,意行凌九秋”进一步描绘了夏夜的景象,孤零零的萤火虫在露水覆盖的草地上闪烁着微光,而诗人独自行走在秋天的田野中,感受到了季节的变化。这里,萤火虫的形象象征着孤独和微小,而诗人则以“意行凌九秋”来表达自己不畏严寒、勇往直前的决心。
颈联“形大苦见役,物微长自由”则转向对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思考。这里的“形大”和“物微”分别指代自然界中的动物和植物,它们虽然体积庞大或细小,但都拥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自由。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了即使是最渺小的事物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这里的“长自由”则是对“形大苦见役”的反衬,表明即使被利用也不会感到不自由。
尾联“世无漆园吏,持问逍遥游”是整首诗的升华,也是诗人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这里的“漆园吏”指的是古代的一位隐士庄子,他常常在漆园中自由自在地生活,不受世俗束缚。诗人在这里引用庄子的典故,表达了自己对于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生活的渴望。同时,这也暗示了诗人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像庄子一样实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这首诗通过对夏夜景象的描绘以及对生命哲理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由、独立和超然物外的向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