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堂惊失色,愁睹赤白囊。公首慨然乞奉使,欲以口伐定扰攘。
朝廷是时未知公,公之蚤志不获偿。忧国耿耿思自效,再乞守土河之旁。
命下得磁州,翌日径束装。下车未三日,边骑已及疆。
敌人闻之亟退舍,匹马不敢临城隍。顷之得兵数十万,康邸赖公王业昌。
及公领留守,北顾宽吾王。恩威两得所,春雨兮秋霜。
馀刃曾不劳,危弱成安强。奸雄悉胆落,谁敢乱纪纲。
呜呼哀哉公死矣,民今有粟安得尝。狙诈乘我虚,近复陷洛阳。
洛阳去东都,雉堞遥相望。不闻敢侵犯,岂是军无粮。
祇畏我公霹雳手,气慑不复思南翔。呜呼哀哉公死矣,秋高马肥谁与防。
天子久东狩,去冬幸维扬。都人心恋主,谓言何相忘。
朝夕望回辇,断肠还断肠。公独以死请,再请意愈刚。
呜呼哀哉公死矣,万乘何当归大梁。咄咄食肉人,尚踵蔡与王。

诗句

庙堂惊失色,愁睹赤白囊。    
公首慨然乞奉使,欲以口伐定扰攘。    
朝廷是时未知公,公之蚤志不获偿。    
忧国耿耿思自效,再乞守土河之旁。    
命下得磁州,翌日径束装。    
下车未三日,边骑已及疆。    
敌人闻之亟退舍,匹马不敢临城隍。    
顷之得兵数十万,康邸赖公王业昌。    
及公领留守,北顾宽吾王。    
恩威两得所,春雨兮秋霜。    
馀刃曾不劳,危弱成安强。    
奸雄悉胆落,谁敢乱纪纲。    
呜呼哀哉公死矣,民今有粟安得尝。    
狙诈乘我虚,近复陷洛阳。    
洛阳去东都,雉堞遥相望。    
不闻敢侵犯,岂是军无粮。    
祇畏我公霹雳手,气慑不复思南翔。    
呜呼哀哉公死矣,秋高马肥谁与防。    
天子久东狩,去冬幸维扬。    
都人心恋主,谓言何相忘。    
朝夕望回辇,断肠还断肠。    
公独以死请,再请意愈刚。    
呜呼哀哉公死矣,万乘何当归大梁。    
咄咄食肉人,尚踵蔡与王。    

译文

庙堂震惊失颜色,忧愁看着赤白的包裹。    
公首毅然要求出使,想用口来平定动乱。    
朝廷当时还不知道你,你的早先志向没有得到满足。    
忧虑国家耿耿于心,思念自我效力,再次请求守卫土地在黄河之旁。    
命令下达获得磁州,第二天立即打包启程。    
下车还没到三天,边境骑兵已经到达边界。    
敌人听到这个消息急忙撤退,一个人马都不敢接近城墙。    
不久获得几十万军队,康王府依靠您的事业昌盛。    
等到您担任留守,北方望着放宽了我们的王权。    
恩威两者都有所得,就像春天的雨水和秋天的霜。    
剩余的力量不曾需要劳碌,危险弱小变为安宁强大。    
奸诈的人全都胆颤心惊,谁敢乱了纲纪。    
唉呀悲哀啊,元帅您死了,民众现在有了粮食怎能尝?    
狡猾欺诈趁着我们空虚,近来又攻陷了洛阳。    
洛阳距离东都不远,雉堞远远相对望。    
没有听到敢于侵犯的消息,难道是因为军队没有粮食吗?    
只是担心我元帅的手如霹雳般强大,气势使人无法返回南方。    
唉呀悲哀啊,元帅您死了,秋天高马肥谁与防御?    
天子长期向东狩猎,去年冬天去维扬。    
都人心念着皇帝,说什么能忘记?    
早晚盼望皇帝回来,悲伤让人肝肠寸断。    
唯独因为您以死相请,两次请求更加坚定。    
唉呀悲哀啊,元帅您死了,谁来归附大梁?    
咄咄食肉的人们,仍然追随蔡、与王。    

注释

- “庙堂”:指的是朝廷或国家的最高行政机关。    
- “赤白囊”:古代用来表示哀悼的包裹。    
- “公首”:指的是元帅宗泽,他主动请缨出使边疆,想要用武力来平定动乱。    
- “口伐”:用言辞来平定动乱。    
- “朝廷”:这里指宋王朝。    
- “康邸”:宋朝的国号为“康”,所以称宋朝的王室为“康邸”。    
- “领留守”:担任留守,相当于地方上的高级官员,负责一方的行政事务。    
- “秋高马肥”:形容天气晴朗,马匹肥壮。    
- “天子”:指宋高宗赵构。    
- “东狩”:指宋高宗被迫向南逃亡。    
- “维扬”:扬州的古称,位于今天的江苏省。    
- “蔡与王”:指蔡京和王黼,当时南宋朝廷中的权臣。    
- “咄咄”:形容声势很大,气势逼人。    
- “食肉人”:比喻那些贪得无厌的人。    

赏析

诗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宗泽的生平事迹和他对国家的忠诚,表达了诗人对宗泽的深深敬仰和对他的不幸命运的惋惜。诗人通过对宗泽的赞颂,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以及对南宋政权的不满和担忧。

诗歌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这首诗的语言简练而有力,充满了强烈的情感色彩。诗人通过对宗泽一生事迹的叙述,展现了他的英勇无畏和高尚品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感慨和哀叹。此外,诗人还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成语,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增强了其表达效果。

诗歌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影响

这首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政治腐败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描写宗泽的事迹,表达了自己对南宋政权的不满和忧虑,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首诗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对于激励人们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努力奋斗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