娟娟佳月挂南楼,萧寺真成秉烛游。
火树忽惊新节物,春衫不趁旧风流。
公方高卧追三已,我亦狂歌发四愁。
为报襟期得名胜,何妨着处一开眸。

注释:

娟娟佳月挂南楼,萧寺真成秉烛游。

火树忽惊新节物,春衫不趁旧风流。

公方高卧追三已,我亦狂歌发四愁。

为报襟期得名胜,何妨着处一开眸。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热闹的元宵灯会景象,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第一句“娟娟佳月挂南楼,萧寺真成秉烛游”描绘了元宵佳节的夜晚,月亮皎洁如玉挂在南楼之上,灯火辉煌的寺院里人们如同在蜡烛光中游玩一样。这里的“娟娟”形容月光明亮而柔和,“萧寺”指的是古老的寺院,“秉烛游”则形象地描述了人们在节日里欢聚一堂,欣赏美景的情景。

第二句“火树忽惊新节物,春衫不趁旧风流”则进一步描绘了这个节日的氛围。这里用到了“火树”和“新节物”两个关键词,“火树”象征着节日的繁华与热闹,而“新节物”则暗示着节日的新变化和新气象。同时,作者还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春衫”(即春天的衣物)与“旧风流”(即过去的风采)进行了对比,表达了自己在节日中感受到的变化和成长。

第三句“公方高卧追三已,我亦狂歌发四愁”则描绘了作者在节日中的心境。这里提到了“公方高卧”,即指某人正沉浸在高深学问之中;“追三已”则是说某人正在追寻三个目标或愿望。而“我亦狂歌发四愁”则表明作者也在享受这个节日的快乐,并借酒消愁。这里的“四愁”可能是指作者内心的忧愁或烦恼。

第四句“为报襟期得名胜,何妨着处一开眸”则是对前面诗句的总结和升华。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个名胜之地的喜爱之情。他希望有人能够与他分享这份喜悦和成就,同时也鼓励大家在这个名胜之地中尽情欣赏和体验。这里的“襟期”可能是指某种期待或愿景,而“名胜”则指的是这个地方的美誉和特色。

整首诗通过对元宵佳节的描述和自己的心境抒发,表达了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