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多事笑归宗,我已无心岂有通。
达士犹能知梦梦,世人何用更空空。
江头冷落三秋月,山半支离一病翁。
不到古今能与否,林间拭目看来鸿。

注释:

  1. 从来多事笑归宗:以前我常被琐事缠身,现在却能超脱世俗。
  2. 我已无心岂有通:现在我已心如止水,对世事不再关注。
  3. 达士犹能知梦梦:即使是智者,也会陷入梦境之中。
  4. 世人何用更空空:世人又何必过于追求虚无呢?
  5. 江头冷落三秋月:江边的夜晚格外凄凉,月光如霜。
  6. 山半支离一病翁:山上的我身体虚弱,如同一病之体。
  7. 不到古今能与否:我无法回答过去和未来的问题。
  8. 林间拭目看来鸿:我在林间静观大雁,希望能有所领悟。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禅意的诗作。诗人以禅宗的观点和哲理来表达对生活的理解和态度,展现出他对人生、宇宙和自然的深刻洞察。
    首句“从来多事笑归宗”,描绘出诗人曾经被琐事困扰,如今却能够超然物外的境界。这里的“多事”指的是过去的纷扰和烦恼,而“笑归宗”则表明诗人已经找到了解脱之道,将注意力从琐碎的事情上转移开来。
    第二句“我已无心岂有通”,进一步强调了诗人的心境转变。他已经放下了世俗的执着和名利的羁绊,达到了一种超然的境界。这里的“无心”意味着他不再被外界的干扰所迷惑,而“岂有通”则表达了他的悟性已经达到了一种超越常人的境界。
    接下来的诗句“达士犹能知梦梦,世人何用更空空”,则是诗人对于达者与凡人的不同理解。他认为即使是智者也会有梦境,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世人何必过分追求虚无呢?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于生活的真实感悟和对于精神境界的追求。
    最后两句“江头冷落三秋月,山半支离一病翁”则描绘了诗人所处的环境和状态。江头的夜晚格外寒冷,月光如霜般洒在他身上,使他倍感孤独。山上的身体虚弱,如同一病之体。这些细节都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助。
    整首诗通过禅师的视角,展示了他对生活的独到见解和深刻思考。他以禅宗的理念来看待世界和人生,表达了对于超然物外、内心宁静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现实生活的无奈和感慨。这首诗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