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来林下问栖迟,已觉绦然悟昨非。
卧起见山宁用买,门墙无物可人挥。
茵连细草才容藉,淀染浓岚欲堕衣。
佳士要当怜寂寞,不应全为折腰归。

【注释】

佚老堂:江州陶宣德的别墅,位于庐山。

暂来林下:暂时来到林间休息。

已觉:感觉已经。

绦然:指衣服宽松舒适。

卧起看山:起床时看着山上的景色。

门墙无物:没有可以让人挥洒的余地。

茵连细草:茵是垫子的意思,细草可以铺在上面当褥子用。

淀染浓岚:浓雾如墨水浸染了山色。

佳士:指才华横溢的人。

要当:应当。

怜寂寞:同情他的孤独。

折腰归:弯腰屈膝地回来,形容卑躬屈节、奴颜媚骨。

【赏析】

此诗为诗人在庐山逸老堂题咏之作,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精神的赞赏。

首句写诗人到庐山后,暂时来到林间休息,问陶渊明如何栖迟。陶渊明是晋代著名的隐逸之士,他隐居田园,不事王侯,与世无争。陶渊明曾说:“少学琴书,偶爱闲静,深爱祖道,遂披荆榛。”陶潜的“心远地自偏”,正是此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潜的隐居生活,使他“心旷神怡,宠辱偕忘”,“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潜的隐居生活虽然清苦,但却很自在,也很快乐。所以诗人一到庐山就来到林间休息,想向陶潜请教隐居之道。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正表现了他这种悠然自得、超然物外的隐逸情趣。

第二句说,经过短暂的休息,感觉身体舒畅,于是悟出了昨天的错误。陶渊明曾说过:“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潜的这一思想境界,正和诗人在庐山逸老堂休息后悟出的道理相一致。

第三四句说自己在庐山逸老堂闲坐,看到山中风景如画,觉得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东西,又感到门庭冷落。这两句既表明了陶渊明的隐士身份,又反映了诗人自己对世俗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曾写道:“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陶潜的这种“倚南窗以寄傲”,也就是把读书写字当成消遣的方式,而并不追求高官厚禄,而是希望过一种清贫的生活。陶潜的这一思想境界,也正是诗人在庐山逸老堂休息后所体味出来的。

第五六句说,我睡起来看见山中美景,但山中并无什么可玩赏之处;我走出门一看,门前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让人挥笔泼墨的。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也是诗人在庐山逸老堂休息后悟出的哲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中写道:“少而无成,长而无师,老而无家,头曼之罪也。”诗人在这里所说的“门墙无物可人挥”,就是这个意思。

最后二句说,我坐在垫着细草的床上,看着窗外的青山;我走到门外,只见一片浓雾弥漫,山色若隐若现。这两句是全诗的收尾,也表现了诗人在庐山逸老堂休息之后的感受。陶渊明在《饮酒》诗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这里所说的“见山宁用买”,就是这个意思。

此诗是一首抒情小品诗。它通过陶渊明的隐居生活,表现了诗人对陶渊明的崇敬之情;通过诗人自己的隐居感受,抒发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通过诗人的隐逸生活,表达了他对于人生的态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