鬓毛不患渐成霜,有托琴书子一双。
既乏长才康盛世,无如高枕卧南窗。
明知筋力难为强,犹说云山未树降。
多谢故人相爱甚,辙鱼幸免困西江。

注释:

鬓毛不患渐成霜,有托琴书子一双。

鬓发已白不担心会像秋天的霜一样变白,我有一对可以寄托哀思的朋友(即琴和书)。

既乏长才康盛世,无如高枕卧南窗。

既然没有长才去适应太平盛世,我还不如高枕无忧地躺在南窗下睡觉呢。

明知筋力难为强,犹说云山未树降。

我知道自己的筋力已经难以承受这样的压力了,但我还是说,我的故乡的云山还没有成为朝廷的罪臣。

多谢故人相爱甚,辙鱼幸免困西江。

非常感谢老朋友对我如此深情厚谊,使我得以幸免于被贬谪到西江。

赏析:

这首七绝是诗人在晚年流放途中所作,以自叙其志、自叹其才、自抒其情为主调,表现了诗人晚年流落边远的凄凉境遇,以及他对自己坎坷一生的感慨,也反映了当时政治黑暗的现实。

首句“鬓毛不患渐成霜”,是说自己虽然年事已高,但鬓发尚黑,不会害怕逐渐变成白发。这里,“鬓毛”指代自己。诗人以“不患渐成霜”作结句,意谓自己虽老,但壮心不已。

次句“有托琴书子一双”,表明诗人虽遭放逐,仍不忘借琴书排遣忧愤。诗中“一”“双”二字用得十分准确而传神,既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厚的情谊,又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三、四句“既乏长才康盛世 ,无如高枕卧南窗。”是说诗人既没有高超的才能去适应太平盛世的生活,又不能像古人那样高枕无忧地躺在南窗下休息。这两句是对前面两句的回答。诗人自比为“长才”,而自况“乏长才”,这是很值得玩味的。“康盛世”即“盛世”。“盛世”是“长才”发挥才华的好环境,然而诗人却感叹自己“乏长才”,这就说明诗人的不幸不是由于客观原因造成的,而是由于主观因素造成的。

五句“明知筋力难为强 ,犹说云山未树降。”是写诗人尽管感到自己的筋力已尽,但仍不肯放弃自己的理想,表示要像古人隐居山林一样,坚持自己的清操。“筋力难为强”与第三句中的“长才”相对应,都是说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诗人只能“高枕”于南窗之下,不能“高枕”于乱世之中。

六、七两句“多谢故人相爱甚 ,辙鱼幸免困西江。”是写诗人得到朋友的深情厚谊,使自己免于被贬至西江。“爱”字用得极妙,它既是对自己的处境的同情,也是对自己的处境的一种肯定。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对自己处境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担忧,表达了他对现实政治的不满和忧虑,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友人的感激之情,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