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初辞魏,张仪乍入秦。
西河蒙惠久,南楚受欺频。
【注释】
吴起:春秋战国时代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为楚国建立强大的军队,使楚王称霸中原,成为楚国的栋梁之才。
张仪:战国时著名纵横家。原在秦国任相国,后到魏国游说,又到韩国当宰相。他在外交上施展了极大的才干,使许多国家屈服于他。
西河:泛指山西一带。
南楚:指南方楚国,即今湖北、湖南一带。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用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了吴起和张仪两人的不同经历和遭遇。诗中的“喜”与“悲”,只是相对的词义而言。
“吴起初辞魏,张仪乍入秦。”这两句的意思是:吴起辞别魏国,张仪刚到秦国。吴起是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曾辅佐楚悼王任令尹(相当于后来的丞相),主持变法,改革政治,发展生产,壮大实力,使楚国强盛起来。吴起辞别魏国,是因为魏国不重视人才,不能充分发挥他的才能;而张仪则不同,他是靠游说活动,取得秦王信任,被委以重任的,所以能“乍入秦”。这里运用对比手法,突出了吴起的才能和成就,同时也暗示了张仪的才能和本领,以及他受重托的幸运。
“西河蒙惠久,南楚受欺频。”这两句的意思是:西河地区蒙受了长久的恩惠,南方楚国却屡受欺侮。西河是秦国的西部边境,那里长期受到秦国的关怀和照顾;而南楚国地辽阔,但多次遭受秦国的欺侮。这里用“蒙惠久”、“受欺频”来写秦国对两个国家的不同的待遇和做法,既表明了秦国对外政策的两面性,也反映了两国之间矛盾和对立的现实。
这首诗在结构上前后照应,首尾圆转;在内容上先叙事,后抒情,情事兼见;既写出了人物的特点和性格,又揭示了事物的道理和规律,语言简练,含义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