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洛城春半时,秋千未拆杨花飞。
小车不出闲春泥,乱红翻处流莺啼。
【解析】
本首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全诗以“春”为线索,从春天开始,一直写到了暮春时节,中间穿插了“秋千”“杨花”“小车”“乱红”“流莺”等意象,表现了春天的景色和诗人的心情。
“三月洛城春半时”,首句开门见山,点明季节、地点。“春半时”指暮春时节,即农历二月中下旬。这两句诗描绘出一幅美丽的春光图:在春天的二月中旬,洛城已经过了花开的季节,但仍然生机勃勃,到处是繁花似锦,柳绿桃红。
“秋千未拆杨花飞”,第二句紧承上句展开描写,写出了春光中的一幕景象。这句诗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飘飞的杨花比作秋千,生动形象地把杨花飞舞的景象描绘出来。
“小车不出闲春泥,乱红翻处流莺啼”,第三四句承接上文,进一步描写了春光中的一幕景象。“小车”指儿童玩具,也指古代的一种轻便交通工具。这里的“小车”是指儿童玩具,也就是秋千。“闲春泥”是说儿童荡秋千的场所是春泥,即泥泞的小道或小坑洼。“乱红”指落花,这里用来形容泥土的颜色。“翻处”指秋千翻动的地方。“流莺”即流黄鹂鸟,这里泛指鸣唱的黄莺。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儿童荡秋千的地方,是泥巴打湿的小路;落花翻飞的地方,有黄鹂鸟鸣叫不停。这两句诗通过描写儿童荡秋千和黄莺的鸣叫,表达了对美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的译文是:三月的洛阳城,正是阳春二月,花儿开放的时候,但天气却阻挡住了游人的出游。
杨柳青青,桃花盛开,小车上没有小孩儿荡秋千嬉戏,只有那春泥被孩子们踏得又湿又软了。
乱花飞过,黄莺啼鸣,这是洛阳城里美丽的景色。
赏析:
《春日杂兴》是一首写春光美景的小诗,作者通过对洛阳城里明媚的春光进行细腻而富有情趣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诗的开头两句先写时间,交代出季节,并渲染出一种春意盎然的气氛。“洛城”指的是东都洛阳。“三月”是春季的第三个月。由于气候温暖,万物复苏,所以“三月洛城春半时”。这两句诗不仅交代出了时间、地点和季节,而且通过描写自然景色的变化,烘托出春天的气息。
“秋千未拆杨花飞”,“秋千”在这里指儿童玩具,也指古代的一种轻便交通工具。在春天里,小车是孩子们喜欢的玩具之一,它由两根长长的木棍组成,一根作为把手,一根则固定在一个圆盘上。当车子转动时,孩子就可以在上面荡来荡去。“杨花”即柳絮,是一种常见的植物现象,春天一到,树上的柳树便会发出嫩芽,长出柳絮。“未拆”表明此时柳树枝条还不太粗壮,不能撑起秋千。“杨花飞”则描绘出柳树下飘飞的杨花,给人一种轻盈飘逸的感觉。
“小车不出闲春泥”,“小车”指的是儿童玩具,也就是秋千。“闲春泥”是说儿童荡秋千的场所是春泥,即泥泞的小道或小坑洼。这里的“闲春泥”既指自然环境,也含有人们心情悠闲自得的含义。
“乱红翻处流莺啼”,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春光图:在春天的二月中旬,洛城已经过了花开的季节,但仍然生机勃勃,到处是繁花似锦,柳绿桃红。“乱红”指落花,这里用来形容泥土的颜色。“翻处”指秋千翻动的地方。“流莺”即流黄鹂鸟,这里泛指鸣唱的黄莺。这两句诗通过描写儿童荡秋千和黄莺的鸣叫,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春光的喜爱之情。
这首诗的语言平易浅近、清新自然、质朴无华,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浓郁的地方色彩。它以朴素的语言、平缓的节奏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