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郎笔力如江汉,收卷波澜作此嬉。
三叹方惊永嘉末,两章还到建安时。
只知妙语能祛疟,可悟虚名不疗饥。
同病同忧有如此,向来吾亦蠹鱼痴。
此诗为李德裕所作的《次韵德裕》。
首联“此郎笔力如江汉,收卷波澜作此嬉”。意思是这位诗人的文笔就像长江和汉水一样强大,他的文章就像波涛汹涌的江河,让人感到既壮观又有趣。这里的“江汉”是形容其文笔之强,而“波澜”则描绘了文章的气势与情感。
颔联“三叹方惊永嘉末,两章还到建安时”。这两句是对诗人作品风格的一种赞美,表达了对其文才的极高评价。“三叹方惊永嘉末”指的是在感叹中才惊讶地发现,作者的作品竟出现在永嘉末年(公元300-316年),这一时期是东晋末年,战乱频繁,文人墨客们纷纷避世隐逸,创作出许多反映时代特点的作品。“两章还到建安时”则是说作者的文风竟然能追溯到建安年间(公元220-220年),这是东汉时期的一个文学繁荣的阶段,也是曹操、曹丕等杰出文人创作的黄金时期。这两个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人才辈出的时期,因此将作者的作品与这两个时期相提并论,无疑是对其文学成就的最高赞誉。
颈联“只知妙语能祛疟,可悟虚名不疗饥”。这两句是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批评,他认为社会上那些追求名利的人,只知道使用巧妙的语言来迷惑他人,却无法真正解决人们的实际问题。在这里,“祛疟”和“疗饥”分别比喻了消除疾病和解决饥饿两种不同的事情,而“妙语”则暗指这些表面上的言辞技巧。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于追求虚名而不注重实际问题的人们的讽刺和批判。
尾联“同病同忧有如此,向来吾亦蠹鱼痴”。这是诗人的自省和感慨,他说自己也有这种同病相怜、同忧相解的朋友,但他自己也曾经沉迷于名利之中,成为了一只愚蠢的蠹虫。这里的“同病同忧”是指他和朋友们都面临着相同的困境和痛苦,他们相互安慰和鼓励,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难。而“吾亦蠹鱼痴”则是说自己也曾陷入这种追求名利的泥潭中,变得愚蠢和痴迷。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他对过去行为的反思和忏悔,同时也提醒人们要警惕这种追求名利的心态,不要让自己变得愚蠢和迷失。
赏析:这首诗以生动的意象和鲜明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洞察和批判。诗人通过对自己作品风格的赞誉,以及对追求虚名的人的讽刺和批评,表达了对文学创作本质的理解和追求。同时,他也通过对自己的反省和感慨,提醒人们要警惕追求名利的心态,不要让自己变得愚蠢和迷失。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值得细细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