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槛朱云谏未休,一封曾斩佞臣头。
犹怜不及先朝议,遗恨山河绕雍州。
折槛朱云谏未休
一封曾斩佞臣头
犹怜不及先朝议
遗恨山河绕雍州
注释:
- 折槛朱云谏未休:折槛(折断栏杆),指古代帝王的宫门,朱云是西汉时期的一位忠臣。谏即进谏,未休表示未停止的意思,意指朱云在宫中直言不讳地劝谏,但最终未能阻止某事的发生。
- 一封曾斩佞臣头:一封指的是一封信,曾斩则是曾经斩杀,佞臣即奸臣、谄媚之人。头指人的脑袋,意指通过书信斩断奸臣的脑袋,表现出忠诚与正义的强烈态度。
- 犹怜不及先朝议:犹怜,意为惋惜、怜惜;不及,无法达到;先朝,指过去的朝代或前代的情况。意指对先朝的议论或决策感到惋惜,无法超越或比拟。
- 遗恨山河绕雍州:遗恨,留下遗憾;河山,泛指国家或国土;绕,环绕。意指留下遗憾的情感围绕着国家的领土,可能表达了对于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哀叹和不舍。
赏析:
此诗描绘了王建在宫廷中的所见所感,以及他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首句“折槛朱云谏未休”以折槛象征宫门,朱云代表忠臣,谏未休则表现了忠臣在宫廷中直言进谏却未能成功的情景。次句“一封曾斩佞臣头”展现了通过书信传达忠诚和正义的行动,而“曾斩”二字强调了行动的果断和坚决。第三句“犹怜不及先朝议”反映了诗人对于过去决策的惋惜之情,这种情感体现了历史的连续性和个人命运的无常。末句“遗恨山河绕雍州”将遗恨的情感与国界相联系,暗示着诗人对于国家命运的关注和忧虑。整首诗通过对宫廷生活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对于忠诚与智慧、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展示了唐代诗歌的丰富内涵和艺术魅力。
从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来看,它很可能创作于唐代的某种特殊情境之下,可能是在宫廷中的一次重大事件或变革期间。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想,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见解。这种表达方式不仅体现了诗人的艺术才华,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氛围和文化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