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吹舟归日,军门巷哭时。
身抛淮郡印,事入岘山碑。
敌在家何用,城危孰与持。
墓门今已闭,千载使人悲。
【注释】
- 挽都梁太守洪季辅寺丞: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在临别之际,为一位名叫洪季辅的郡守写了一首诗。
- 鼓吹舟归日,军门巷哭时:意思是说洪季辅在离开都梁郡的时候,吹着号角,唱着曲调,坐着船回家去;他离开的时候,人们在街上哭着送行。
- 身抛淮郡印,事入岘山碑:意思是说洪季辅离开了自己的官职,也留下了一段历史。
- 敌在家何用,城危孰与持?:意思是说敌人如果还在家的话,又有什么用呢?城已经危险了,又有什么资格来坚持呢?这里的“敌”指敌军,“家”指家乡。
- 墓门今已闭,千载使人悲:意思是说墓地的门现在已经关闭了,千载之后仍然会让人感到悲伤。这里的“墓门”指的是洪季辅的墓地。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临别之际,为一位名叫洪季辅的郡守写的一首送别诗。诗人通过描绘洪季辅离任时的情景,表达了对这位郡守深厚的感情。
首联“鼓吹舟归日,军门巷哭时”,描绘了洪季辅离任时的情形。他乘坐着鼓乐船只归来,而人们在军门前为他哭泣送行,这一场景生动地展现了人们对他的不舍和哀愁。
颔联“身抛淮郡印,事入岘山碑”,进一步揭示了洪季辅离任的原因。他因为无法解决淮郡的问题,所以选择离开;而他留下的事迹则被刻在了岘山的碑上,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颈联“敌在家何用,城危孰与持?”则进一步表达了他对战争的看法。他认为敌军如果还在家里的话,又有什么用呢?城已经危险了,又有什么资格来坚持呢?这里的“敌”指敌军,“家”指家乡。
尾联“墓门今已闭,千载使人悲”,则是对洪季辅的一种怀念之情。墓地的门现在已经关闭了,千载之后仍然会让人感到悲伤。这里的“墓门”指的是洪季辅的墓地。
整首诗通过对洪季辅离任时的情景进行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这位郡守深厚的感情和对其贡献的赞美。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态度和对和平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