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策穿幽径,山樵半掩扉。
月斜林影薄,石尽水声微。
一犬隔篱吠,孤僧何处归。
相逢松下立,风露满秋衣。

山中早行

注释:

  • 短策穿幽径: 使用短小的马鞭穿过幽深的小径。
  • 山樵半掩扉: 山中的樵夫,一半时间在关门。
  • 月斜林影薄: 月亮偏斜,树林的影子显得稀疏。
  • 石尽水声微: 石头几乎看不见了,水流声也变得细小。
  • 一犬隔篱吠: 一只狗隔着栅栏叫唤。
  • 孤僧何处归: 独自一个僧人,不知道往哪里走。
  • 相逢松下立: 在松树下遇见。
  • 风露满秋衣: 风吹露水,衣服被沾湿了。

译文:

短小的马鞭轻轻穿梭于幽深的小道,
山林间的樵夫只留下一半的门扉关闭着。
月亮斜挂在天空,树影在地面上变得稀薄,
溪流已经看不到石头,声音变得细小。
一只狗隔着竹篱笆大声吠叫,
独自的僧人不知该往哪里去。
我们在松树下相遇,
夜风和露水让衣服都湿透了。

赏析:

这首诗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中早晨的景象。诗人以“短策”与“幽径”作为画面的开端,营造出一种隐秘而又充满生机的山间小路。接着,诗人详细描绘了山林、溪涧和寺庙等自然元素,使整首诗充满了自然的韵律和节奏。

诗句中使用了许多形象的比喻和描写,如“月斜林影薄”、“石尽水声微”等,这些细腻的描述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象,也让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山樵”、“孤僧”等人物来增添诗意,使得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还蕴含了深刻的人文情感。

诗的结尾“相逢松下立,风露满秋衣”更是点出了诗人与友人或陌生人在自然中的相遇,以及在这样的环境中所感受到的孤独与宁静。这样的结尾不仅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也让人深思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山中早晨的独特魅力,使人仿佛置身于那静谧而美丽的景色之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