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儒只此是单传,圣处初无别入门。
人与两仪三并立,天分万化一为元。
知无适处乐何喻,到放参时妙不存。
勿正勿忘真见解,此翁千载有名言。
【注释】
敬箴:即《礼记·檀弓下》中的《丧服四制》,是古代的礼仪规范之一。单传:一脉相传,只此一家。
两仪:指天地、阴阳、男女等事物,泛指万物。三并立:天地、阴阳、男女三才并列。万化一为元:万物变化归根到底归于一个原理(本原)。知无适处乐何喻:人没有固定的居所,哪里快乐呢?
放参时:指道家的“无为”之术,放任自然,随遇而安。妙不存:神奇奥妙不存在。
勿正勿忘真见解:不要过分执着,也不要忘记本心。
此翁:这位先生。千载有名言:他的言论流传了千百年。
【赏析】
《读敬箴作》是一首七言律诗,作者以对《礼记·檀弓下》中的《丧服四制》的理解和感悟为基础创作而成。全诗通过对《丧服四制》中的内容进行解读,表达了作者对于生命、生死、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独到见解。
诗的首句“先儒只此是单传”,是对《丧服四制》中“圣人之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的解读。这里,作者强调了儒家经典对于人类道德修养和生活实践的影响和指导作用,认为儒家思想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诗的第二句“圣处初无别入门”,是对“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解读。这里,作者认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在于尊重自然规律,遵循天道,而不是刻意追求某种形式或方法。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对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追求。
诗的第三句“人与两仪三并立”是对“天地合气,生人物;人物之精,乃能成阴阳”的解读。这里,作者将人类社会视为天地之间的一种特殊存在,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是天地自然规律的一部分。这种观点体现了儒家对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
诗的第四句“天分万化一为元”,是对“万物皆备于我矣”的解读。这里,作者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彼此之间的差异只是表象而已。这种观点体现了儒家对于世界统一性的认识和理解。
诗的第五句“知无适处乐何喻”是对“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忧者思远,逸者念深”的解读。这里,作者认为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应该保持心态平和,不应该过于纠结于个人得失。这种观点体现了儒家对于人生态度和行为准则的指引。
诗的第六句“到放参时妙不存”,是对“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的解读。这里,作者认为一个人的成就和名声并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和品德。这种观点体现了儒家对于个人价值取向的思考和引导。
最后一句“勿正勿忘真见解,此翁千载有名言”是对整首诗内容的总结和升华。这里,作者强调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一颗平常心,不要过于执着于名利地位等因素,而是要回归内心,寻找真正的自我和价值所在。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这位先生言论的赞赏之情,认为他的教诲流传了千百年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