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天渐老欲谋欢,大似蒸砂不作团。
已觉笙歌无暖热,仍嫌风月太清寒。
气衰况复三而竭,心赏尤于四者难。
却恐人嫌情太薄,聊将花作雾中看。
【注释】
(1)亲邻:指朋友。招集:邀请、召集。强往便归:勉强去参加宴会就回来。
(2)乐天:白居易的字,这里指白居易自己。渐老:逐渐衰老。欲谋欢:想要谋求欢乐。大似蒸砂不作团:像蒸沙那样,想成团却不成团。
(3)已觉笙歌无暖热:意思是觉得笙歌声声,没有温暖的气息。
(4)仍嫌风月太清寒:还是嫌风月清冷。
(5)三而竭:《论语•雍也》:“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颜渊曰:‘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吾未能安也;夫博学而无所成名,吾于辞达而已矣!子夏曰:“大丈夫处世,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意思是说,一个人有知识,但不骄傲自满;一个人有才能,但不强求功名;一个人有勇气,但并不好斗。这里指一个人有气魄,但不会因为气魄大而自命不凡。三而竭:指气衰。一作“三思”。
(6)心赏尤于四者难:意思是说,只有心赏最难做到。尤:特别。四者:指气、才、勇、志这四种人应有的品质。难:困难。
(7)聊将花作雾中看:意思是说,只好把花当作雾中看。聊:姑且,勉强的意思。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晚年所作,抒发了自己年高体衰、力竭气衰的感慨。全词语言朴实,风格平易而又不失含蓄,充分体现了白居易诗歌的现实主义特色。
上片起首二句点题,写自己年老力衰,不愿赴宴。“招集”,即“招唤”或“召唤”,这里指友人邀请。“强”是勉强之意。“便归”则表现了作者不愿赴约的情态。
下片从饮酒作乐写到赏花,由外及内,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写出了自己的心境和感受。“乐天”,指作者自己,白居易曾自号乐天居士。“渐老欲谋欢”,意谓年老力衰,想寻欢作乐。但“大似蒸砂不作团”,比喻自己的精力已经衰竭,如同蒸沙那样,想聚拢一团也做不到,所以说“作团”是不可能的。“乐天”、“渐老”、“蒸砂”、“不成团”等词语,都暗寓了作者对自身衰老无力的愤怨之情。接着两句,诗人又进一步指出,虽然感到身体虚弱,但还不至于气绝身亡,因此他还想勉强去参加酒宴,以便“归”。
过片三句,写宴会中的所见所感。“已觉”二字承上启下,既是对前面“强往便归”的解释,又是下文“犹嫌”的原因。“笙歌”是宴会上奏乐唱歌的节目。“无暖热”则是说,这些音乐歌唱,没有温暖的气息,没有热烈的感情在里面。“犹嫌”二字既表明诗人对音乐歌唱的感受,又表明他对这种音乐歌唱的态度。“仍嫌”二字承接前句,进一步说明,虽然觉得笙歌没有温暖的气息,但还有风月可以欣赏。
“气衰”一句,是说自己年纪大了,精力衰退了。“况复”二字紧接上句而来,表示不仅感到身体衰老,而且感到精神衰弱。“三而竭”,“三”是虚数,表示次数之多,“三而竭”即三次用尽。这是说,由于气衰,所以三次会客后就会感觉疲乏无力。“三而竭”是虚写,并非实写,而是虚托其意,用以说明自己体力、精力之不足。
最后三句是说自己虽然感到身心疲惫不堪,但是仍然要勉强振作精神,去欣赏那些美好的事物。“心赏”,即内心欣赏。“尤于四者难”意为:在气、才、勇、志这四种人应有的品质中,最为难得和困难的就是心情愉快、精神舒畅。“四者”,即上文所说的气、才、勇、志这四种人应有的品质。“尤于”二字承接上句而来,表示对于这四种人应有的品质来说,尤其感到难以实现。
写自己因身体虚弱而不能像从前那样尽情饮酒作乐,只能勉强去赏花,因而感到有些凄凉之感。“聊将花作雾中看”,意谓只好把花看作是雾中的影子来观赏它罢了。“聊”,姑且,勉强的意思。“作”,动词,使动。“雾中看”,是说花影模糊不清,就像置身于雾中一样。这句词表面上写赏花,实际上却是借赏花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