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章薶九泉,摹本范百世。
白鹅满波间,谁识腕中意。
【注释】
宝章:指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摹本:即摹本《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书法的副本。范:指唐代书法家颜真卿。《兰亭集序》中“山阴太守王羲之”一句,颜真卿将其中的“山阴”两字改为“会稽”;百世:《兰亭集序》中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后人据此知《兰亭集序》成书于永和九年,故有“百世”之说。腕中意:指王羲之所怀之意。
【赏析】
此诗题一作《观禊帖有感》。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初三日,当时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名士,会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举行修禊(古人在水边举行的除灾求福祭祀)之礼。这是一次盛大的集会,也是一次文人雅集盛会。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这次集会的纪实性文字,是当时集会活动的真实记录。
《兰亭集序》是行书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王羲之以行书笔法写出了“天下第一行书”的气势,达到了尽善尽美的高度境界。
“宝章薶九泉,摹本范百世。”王羲之死后,其子王献之将其遗稿付给郗愔,由郗愔刻石立碑,藏于墓中。唐初人褚遂良在唐高宗时任中书令,他奉命监刻王羲之的《十七贴》,并请人摹本刻石。后来有人将此石拓印流传下来,称为“王氏十七贴”。
“白鹅满波间,谁识腕中意?”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夫人之相与游者,各得其所好焉。发乎情,止乎礼义,先王之道也。”王羲之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追求,正是这种“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先王之道”的体现。
王羲之的书法,从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筋多肉少骨不足”四字。王羲之的行书,虽不似张芝那样飘逸,但比钟繇更为圆润流畅。他的草书,则更显自然,无拘无束,毫无拘束。王羲之书法的特点是:结构严谨,笔力遒劲,刚柔适度,方圆兼备,气韵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