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是从容唱《渭城》,个中当有不平鸣。
可怜日晏忍饥面,强作春深求友声。
岂是从容唱《渭城》
歌者心声与时代背景交织
- 诗作原文
岂是从容唱《渭城》,个中当有不平鸣。
可怜日晏忍饥面,强作春深求友声。
- 诗句释义
岂是从容:表达一种疑问和反问语气,询问为何能如此从容不迫地唱歌。
唱《渭城》:引用自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即指长安,这里用以象征离别之地。
当有不平鸣:暗示歌者的歌声并非出自内心平静,而是隐藏着对时事或命运的不满。
可怜日晏忍饥面:描述一个令人同情的场景,人们在日落时分仍忍受饥饿。
忍饥面:形容人们为了生活而不得不忍受饥饿。
强作春深求友声:表现一种勉强为之的行为,试图在春天温暖的季节中寻找友情的慰藉。
- 译文解读
此句翻译为“难道可以从容不迫地唱着《渭城》吗?其中必定有不平之声”。通过对比平和与不平,强调了歌者内心的复杂情感。
- 关键词注释
岂是:表示否定,用于强调某种情况或行为不符合常规或预期。
从容:本意指不慌不忙,但在这里被用作反讽,表明实际情形并非如此。
唱《渭城》:王维的一首诗,描述了作者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送别友人的情景。
个中:代指歌者本人的内心世界。
当有不平鸣:《渭城》原诗中有“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等句,此处引用其意象,以表现歌者心中不平的情绪。
- 赏析
范成大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一个场景,更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内涵揭示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个人命运的无奈。诗中的“个中原有不平鸣”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矛盾的深刻洞察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同时,诗歌也体现了范成大的现实主义精神,他的诗歌创作继承和发展了中晚唐诗人的优秀传统,开创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 写作背景
《咏河市歌者》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当时南宋国势相对稳定,经济文化发展繁荣。然而,诗人范成大在这一时期却遭遇了政治上的挫折,这从诗中可以感受到一丝凄凉和愤懑。因此,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境遇的抒发,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