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
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越上闻子规
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
赏析:
范仲淹的这首《越上闻子规》描绘了越中春季的美景和杜鹃鸟的啼鸣,通过自然景观和生物生态的交织,展示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诗中的“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不仅形象生动地表达了杜鹃鸟的叫声和生活习性,也展现了春天的自然美。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范仲淹被贬至越州(今浙江绍兴)期间。当时的政治环境复杂,他因直言不讳得罪了一些权贵,因此多次被贬,远离京城。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范仲淹通过观察和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以杜鹃鸟的鸣叫作为切入点,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这两句诗,用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杜鹃鸟的生活习性。晚上躲进丛林之中,在夜色中发出凄厉的鸣叫;白天则振翅飞翔,寻找食物。这种生动的描写,既展示了杜鹃鸟独特的生活方式,也为整首诗增添了一种神秘而略带悲凉的氛围。
诗中的“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则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虽然春天的景色美好,但诗人心中始终牵挂着远方的故乡,渴望早日返回。这种情感表达,既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也揭示了其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这首诗整体构思巧妙,语言清新自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杜鹃鸟生活的观察,传达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共鸣。它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更是一首富有哲理的作品,引人深思。
《越上闻子规》是范仲淹对越州自然景观和杜鹃鸟生活习性的一次深刻描绘。通过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不仅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还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