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骚骚麦尾黄,茅檐半瓦荫垂杨。
牧儿吹笛随归犊,浅草平沙暝色苍。

【注释】

四月壬午:四月初五。

利州:今四川广元一带,当时为宋金交界处。

骚骚:风吹麦浪发出的声音。

茅檐:指农家草屋。

半瓦:一半是瓦。

荫垂杨:在垂杨树的枝叶下乘凉。

牧儿:放牧的儿童。

归犊:归家的牛。

暝色苍:天色渐晚,暮色苍茫。

【赏析】

这是一首纪行诗。作者于闰五月间经广元赴成都,途经利州(今四川省广元市),有感而作。

前四句写沿途风光。首句点明时令,二、三句写沿途景色。“两岸”指江流两侧。诗人由北向南行进中,两岸田野麦浪滚滚,一片黄色;田埂上绿油油的小草与黄澄澄的麦苗形成鲜明对比。接着描写了农村的景色。茅檐即草房的屋顶。“半瓦”,指屋瓦残缺不全。“荫垂杨”指垂杨树在屋檐下遮荫。这些景物都笼罩在夕阳的余晖之中,显得朦胧而恬静。

后四句写沿途所见所闻。“牧儿吹笛随归犊”一句,写牧童放牧归来,吹起短笛,笛声悠扬。“犊”,小牛。这两句写牧童的笛声和牧童放牛归来的情景,表现了一派宁静、安详的气氛。“浅草平沙暝色苍”一句,是全诗的高潮,也是全诗的结尾。这句写日落时分,天边出现淡淡的紫色,原野上空飘浮着淡淡的云彩,整个天地间一片暗淡苍茫的景象。这里用“浅”、“平”、“暝”、“苍”四字渲染氛围,使整个画面显得十分凄迷。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没有雕琢的痕迹。诗中所描绘的景物,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充满诗情画意。诗人善于观察,细心描摹,将景物写得形神兼备,情景交融。诗中虽无豪言壮语,但读来却使人感到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