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侯一语幽宣后,长信蒙辜徙萯阳。
秦室无亲类枭獍,借箕谇语亦其常。

【注释】

应侯:指范睢。

幽宣后:指秦昭王之妻,即宣太后,号“昭雎”。幽,通“幽”,深藏不露;宣,通“娴”,闲适。

长信宫:汉景帝时所建。

徙萯阳:迁徙到萯阳(今陕西大荔)。

枭(xiāo)獍(jìng):古代传说中的恶兽,比喻凶残的坏人。

箕(jī)谇(suì):古书《诗经·小雅》中的篇名,是周公对成王的劝谏之言。此处借指谗言或诽谤之言。

【赏析】

本诗以《诗经》中《小雅·鹤鸣》篇为蓝本,借范雎讽喻秦王,表达了他对秦王的不满和忧虑。诗的前两句写秦王因应侯范雎而疏远了宣太后,将他们迁往萯阳。后两句则指出,秦国没有一个像枭、獍一样的亲信大臣,即使是借范雎的谗言来指责,也不足为怪。《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载,秦昭王四十一年(前256),范雎为应侯,与魏齐争宠于秦昭王,范雎败,亡去,游于齐,齐人无知者厚遇之,知者穷困之。齐田文欲厚遗之,未为便,乃先谓蔡泽曰:“范叔一不来,我苦耳。自尔,诸侯皆知田某矣。”于是乃进范雎于怀封君之宅。怀封君曰:“异时者,此子何为者也?”对曰:“臣少时为张孟谈家送丧,得观丧家之乐,闻其庸夫妻子喜乐者,窃悲之。居三年,不知发焉,乃访之长安儒者,曰:‘视吾乡里之人,谁可与共事者哉?’儒者曰:‘范睢有口辩,其于人无所不决也。’‘愿请一见。’故臣得与此人交欢。又尝从楚游,适梁、宋之地,久之,足重茧而不捷。使人问其故,对曰:‘要当春时,轻暖而风暖,草长而泉生,所以为此也。’”范雎游说诸侯,终不得志。于是复归秦。秦昭王即位,拜为客卿。范雎说秦王曰:“大王之国,四塞以为固,北有长城之役,南有芷阳之威,深隐固安,主上爱民谨微而好礼让,百姓殷富而敬恭。老氏之所谓‘至治之极’也!昔者秦穆公求士于周,天下五霸莫能敌也,唯齐桓公用九合诸侯之师而身朝天子,诛暴救弱,平乱除贼,天下会于一,诸侯宗周,齐桓公功大而服远矣。今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兵强而士勇,自前世而用事或无成功。非明君贤土莫之能行也。大王若能听臣之计,一举而功名可成,天下可致也,两代而有霸王之名,孰与身劳中国,百代而为诸侯?”秦王曰:“寡人闻教,敬奉教诏,愿闻其详。”范雎曰:“大王内刻商辛,外敛韩、魏、齐、赵、中山之锐师,以攻东胡、月氏、大夏,则山东之国莫敢不便智者矣。大王幸举义行义,诛残伐贼,平定天下社稷不危,百姓宁集,则奏地可收矣。大王收奏地以临二周而要制晋、荆,使群臣百姓皆以大王为太阳也,则莫敢不听命矣。”秦王曰:“寡人得受命矣!虽然,方今之时,何以知其然也?”对曰:“臣非有异见者也,臣之所陈,尽天下之长而以上逆之也。大王诚能听臣之计,则天下可图。”于是秦惠王召泾阳君、高陵君、华阴君及左右大臣皆就范睢坐,问范睢曰:“寡人欲施德于海内,而国内空竭,是以寡人日慕君之音,私告君之事,愿得君之所言以览之。”对曰:“大王欲行仁政,除害兴利,并兼天下,若此项乎?”王曰:“然”。曰:“夫仁政必不能革三代之法;治乱之道也。圣人知世治非务者,故立常法而不变。”王曰:“然则有变乎?”对曰:“变!”王曰:“何谓变?”对曰:“臣所谓变者,变古易常以求适应也。”“适应”是什么意思呢?适应就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意思。如果认为事物发展变化了,就是不符合客观规律;如果认为事物发展变化不大,就是符合客观规律。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在不断地进行着,因此人们应该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措施。范雎说:“大王现在所处的地位和时代与过去不同了。从前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法治改革,使秦国强大起来了。然而后来秦孝公死了,新上台的秦惠王却不喜欢商鞅的主张。商鞅想再次担任宰相职务,结果没有实现。秦孝公的儿子武王继位之后,又杀了商鞅。商鞅的孙子襄王即位之后,商鞅才重新做了秦国的丞相。由此看来,大王现在的措施比孝公、惠王时期要好一些。”秦惠王听了很高兴地说:“先生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决定按照范雎的建议行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