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祠相望几春秋,祀了龙颜祀沐猴。
章戴溪南梨岭北,不知何处是鸿沟。
【注释】
二祠:指刘邦和项羽的祠堂。刘项祠:泛称刘邦、项羽祠堂。相望:互相对峙,相对。几春秋:几年。龙颜:传说中尧帝的容貌,这里借指刘邦。沐猴:传说古代猕猴被染黑后,可以变作人形,这里借指项羽。章戴溪南梨岭北:在江西南昌,有章江、戴溪、梨岭三座山峰,因山势相连,故名“梨岭”,是南昌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不知何处是鸿沟:指鸿沟为哪座山峰所分。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及楚击秦于修水之上,一战而灭秦。……乃引兵渡河,西击咸阳,破秦军咸阳下,至霸上(今西安市东),灭秦。”此句意谓鸿沟是庐山的哪座山峰所分。
【赏析】
这首七律,首句“二祠相望几春秋”总括了刘邦与项羽两个英雄人物,一个崛起于北方,成就一代帝王事业;一个崛起于南方,也建树一番盖世勋业。他们两人的祠堂相望,历经多少风霜雪雨。次句“祀了龙颜祀沐猴”,既点出了两位英雄的事迹,又以“龙颜”和“沐猴”形成鲜明的对比。龙颜,即传说中的尧帝之貌,这里借指刘邦。沐猴,即猕猴,这里借指项羽。诗人把刘邦比作“龙颜”,把他的功德和威名永远留在人们心中;而把项羽比作“沐猴”,则把他的凶恶和丑行永远钉在耻辱柱上。这样既赞扬了刘邦的伟大形象,又鞭挞了项羽的丑恶行径,可谓褒贬得当,入木三分。
三、四句承上启下,由颂扬刘邦转而写景抒情。“章戴溪南梨岭北”,是说章戴溪的南边是梨岭,北边是庐山。“梨岭”又名“梨子岭”,“梨岭之巅,有石峰耸立如梨”,是庐山著名的风景区之一,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这两句诗既点明了题中的“祠”,又写出了庐山的优美风光,使读者仿佛看到了那秀丽的山峦、清幽的环境。然而,诗人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笔锋一转,提出疑问:“不知何处是鸿沟”。这是说:在这美丽的景色之中,哪里才是鸿沟所在呢?言外之意就是对刘邦与项羽功过是非的评价。
这首诗从赞颂刘邦到讽刺项羽,层层递进,曲折有致,既赞美了刘邦的丰功伟绩,又鞭挞了项羽的暴戾无道,表达了作者对刘邦的崇敬之情以及对项羽的憎恶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