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山偷暇访禅扉,洛社诸英昔所依。
三凤同时翔仞去,二龙相继得标归。
砚池终岁贪残墨,讲树经秋长旧围。
更待碧纱笼美句,始惊韦布有光辉。

这首诗是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所作的。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析和赏析:

第一句:
玉山偷暇访禅扉,洛社诸英昔所依。
注释与赏析:
“玉山”通常指的是嵩山,这里用来形容诗人自己如同玉山一样高耸入云的形象。“偷暇”意味着在闲暇之中,诗人特意抽出时间去拜访禅宗的大门(禅扉),表明了他对于佛教文化的浓厚兴趣。“洛社”指的是洛阳的文人雅集,“诸英”则表示当时的一些杰出人士。这一句表达了诗人想要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商天下大计的豪情壮志。

第二句:
三凤同时翔仞去,二龙相继得标归。
注释与赏析:
“三凤”可能是指三个杰出的人才,也可能是诗人的自我比喻,暗指自己在政治、文学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翔仞”意为展翅高飞,形容人才出众,能够一展宏图。“二龙”则可能是指历史上著名的两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和宋真宗赵恒。这句诗赞美了这些历史人物的成功与荣耀。

第三句:
砚池终岁贪残墨,讲树经秋长旧围。
注释与赏析:
“砚池”指的是书写用的文房四宝之一——砚台,而“残墨”则表示作者常年勤学不辍,笔耕不辍。“讲树”可能是一棵古老的槐树,象征着教育和文化传承。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勤奋学习的场景,同时也体现了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保护。

第四句:
更待碧纱笼美句,始惊韦布有光辉。
注释与赏析:
“碧纱笼”是一种用来收藏美丽诗句的盒子,这里用来象征美好的文字或作品。“韦布”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普通的百姓或平民。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优秀作品的珍视,以及对普通百姓才华的认可和赞赏。最后一句则是对整个诗句的总结,强调只有当真正优秀的作品被欣赏和传播时,才能让普通人的光芒得以显现。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于友情、才华、教育和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同时,它也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