劲直不容偏,纤纤体并圆。
附炎非曲致,执热藉双全。
炽炭随方减,寒灰应手然。
洪炉在调适,持此以为权。

火箸释义:

火箸,即火钳。在古代,它是用铁制成的工具,用于夹取和翻转热物,如煤炭或木炭等。

  • 劲直不容偏:这句话描述了火箸的物理特性。”劲直”表明它的质地坚硬、笔直;”不容偏”则表示它在使用中不会偏离预定方向,表现出其稳定性和可靠性。

  • 纤纤体并圆:这里的”纤纤”可能指的是火箸的形状细长而精致,”体并圆”则可能是指它的形状是圆形,便于操作。

  • 附炎非曲致:这句话表达了火箸的使用场景与目的。”附炎”可能是指它常被用来夹取燃烧着的物体,比如煤炭;”非曲致”则意味着这并不是为了达到某种特定的目的或效果,而是单纯为了满足操作需求。

  • 执热藉双全:这里描述的是火箸的功能。”执热”表明它可以夹持高温物体;”藉双全”则暗示了这种夹持力足以同时支持两个物体的重量或保持物体的稳定。

  • 炽炭随方减:这句话描绘了一个具体的使用场景。”炽炭”指的是燃烧中的炭;”随方减”可能是指随着火箸的使用,炭火会逐渐减少,暗示着火箸在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能量。

  • 寒灰应手然:这是另一个使用场景,描述了火箸在低温下的作用。当火箸夹取的炭火冷却后,人们可以轻松地将其点燃,显示出火箸在低温环境下仍能发挥其功能。

  • 洪炉在调适:这里的”洪炉”可能比喻为大型的、复杂的事物,”调适”则表示调整和适应。整句诗可能在表达火箸在应对复杂情况时能够灵活调整、适应的需求,体现了它的实用性和灵活性。

译文:

火箸(铁制夹持工具)

其身笔直不弯曲,纤细且圆滑。

夹取灼热不偏斜,握持热量无遗漏。

炭火随处皆可减,寒灰一触即燃起。

大炉需经微调和,此法乃为权宜宜。

赏析: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形象的比喻,展示了火箸这一古老工具的特点和作用。诗人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将火箸的形象和功能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诗句中也蕴含了对火箸实用价值的认可以及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理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