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虽已没,遗构在山阿。
不比陶潜石,清时乐自多。

”`

醉翁虽已没,遗构在山阿。

不比陶潜石,清时乐自多。

注释:

  • 琅邪三十二咏:这是一组共三十二首的诗歌,每首都是描写某个地名或自然景观的特色。
  • 琅邪山门:这是诗中第一首,描绘了位于山中的一座山门的景象。
  • 醉翁:这里指的是宋代诗人苏轼,他号“醉翁”因其常在山水间陶醉忘返。
  • 遗构:指苏轼逝去后留下的建筑遗迹。
  • 山阿:指山的侧面,这里用来代指山门。
  • 不比陶潜:这里的“不比”表示和“陶潜”(即陶渊明,著名诗人,以田园生活为背景的诗作而闻名)相比。
  • 清时:指的是清明的政治时代。
  • 乐自多:意思是在这样的时代里,人们的快乐更多。

赏析:
《琅邪三十二咏·其一·琅邪山门》是宋代诗人韦骧的作品,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琅邪山门的自然美景与宁静氛围。诗的前两句“双鹤栖华表,仙山自此通”,描绘了山门两侧有两只仙鹤栖息在华丽的栏杆上,暗示此地非凡脱俗。接着“云霞自扃锁,尘土若为攻”,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幽和洁净,如同仙境一般。最后两句“不比陶潜石,清时乐自多”,则表达了诗人对这种超然物外生活的赞美。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独特理解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韦骧(1183年—1239年),字子骏,南宋杭州人,宋宗室,封魏国公。仁宗皇祐五年(1053年)进士,历官福建转运判官、尚书主客郎中。后知明州,再任尚书吏部侍郎兼权直学士院,拜右司谏、左司谏、御史中丞。元至元二年(1265年)卒,年六十七。谥庄敏。《宋史》有传。其诗多写景抒情,风格清新秀逸。他的《琅邪三十二咏·其一·琅邪山门》就是代表作之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琅邪山的秀丽风光,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内心平静的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中的“云霞自扃锁,尘土若为攻”这两句尤其引人注目,它们生动地描绘了山门周围的自然景色。“云霞”通常代表祥瑞和美好,而“扃锁”则给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感觉。这样的描述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也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仙境之中,感受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同时,“尘土若为攻”则巧妙地将读者的视角从仙境拉回现实,提醒我们虽然身处人间,但心中仍可以保持一份纯净,不被世俗所污染。这种对比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加富有哲理性,引人深思。

《琅邪三十二咏·其一·琅邪山门》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的诗歌,更是一种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追求。通过对琅邪山门及其周围景色的细腻描绘,诗人韦骧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既清幽又神秘的世外桃源,引导读者去思考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超脱。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是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值得细细品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