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洞何年有,名传事或非。
那知为雨后,却向此中归。
【注释】
琅邪山在山东省临沂市。此首诗写于作者晚年隐居琅琊山时。“石洞何年有”是说石洞的发现年代已久,但未必真能考证出它的真实年代。因为有些古迹,可能由于人们长期传说而成为名胜,不一定都有确凿的历史根据。“名传事或非”,是说那些被传为千古名胜的事情并不一定真实可靠。“那知为雨后”,指石洞之所以能被世人所知,是因为一场大雨冲刷过,露出了它的面目。“却向此中归”,指石洞虽然历经沧桑,但仍然能够吸引游人前来参观、游览。
【赏析】
这首诗以咏叹石洞的发现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为主。开篇两句,诗人首先提出了一个问题:“石洞何年有?名传事或非。”他并没有急于回答石洞的年代问题,而是通过提出这样的问题,引出了对石洞是否真实可靠的质疑。这种疑问,既是对历史的追问,也是对现实的反思。诗人在这里运用了反问的手法,既表达了他对石洞真实性的怀疑,又展现了他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求。
“那知为雨后,却向此中归”。这句诗是说,石洞之所以能够被世人所知,是因为一场大雨冲刷过,露出了它的面目。这一句是对上一句的回答,也进一步强调了石洞的真实性。同时,这句话还揭示了一个道理:有些事情并非表面看起来的那样,只有经过深入的了解和考察,才能揭示其真实面目。这也是诗人在这首诗中想要传达的一种思想。
这首诗语言简练,含义深刻。通过对石洞的发现及其影响的思考,诗人表达了他对历史真相的追求和对现实的关注。同时,诗人在这首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考力,使得这首小诗具有了很高的文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