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了还未了,都忘了始真。
登堂知此意,方悟死前身。

【注释】

琅邪:古郡名,在今山东临沂一带。三十二咏:指《琅邪诗》三十首。琅邪山门:即《琅邪诗》。此门当指山中之门楼,因以“琅邪”借指山中。

了了:明明白白。了了未了:犹言明明白白却未能彻底明白。

始真:始为真情。

登堂知:登上厅堂时才懂得。知:懂得,明白。

方悟死前身:方才明白了生前的真相。方悟:方才明白。死前三生:指前世、今生、来生。

【赏析】

这是一首寓言诗,诗人用“琅邪山门”为题,写一个和尚对佛学的理解,说明只有通过实践,人们才能真正地认识世界、认识真理。全诗以“了了”开头,表示作者对佛学的疑惑与不解,然后通过“登堂”这一行动过程,逐步领悟到佛理的内涵。

诗的前两句是说,自己虽然对佛学有所了解,但尚未能彻底明白其中的道理,仍然有许多疑问和疑惑存在。“了了”,即明明白白。“未了”,即未能彻底明白。“都忘”,即忘记了。“始真”,即始为真情。“都忘了始真”,意谓已经忘记了佛学的真正意义,没有把握住其中的精髓。“了了未了”,既表达了作者的疑惑,又表现了他求索真谛的决心和执着精神。

诗的后两句是说,只有登上了山门,才能真正地了解佛理的内涵。“登堂知此意”,意谓只有亲身实践,才能真正地理解佛理的内涵。这两句话是全诗的关键所在。它表明,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真正地理解佛理的内涵,才能获得真知灼见。“方悟死前三生”,意谓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真正地认识到自己的前世、今生和来生。这一句话是对前面两句的进一步发挥和深化。它表明,真正的认识并不是凭空臆断或主观臆造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真实的认识。它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和实践对认识的意义。

整首诗以“了了还未了”开头,通过描绘自己对佛学的种种疑问和疑惑,表达了自己对佛学的求索精神和执着精神。然后,诗的后两句通过对实践过程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佛理内涵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对实践意义的深刻认识。这首诗不仅具有深刻的哲理性,而且语言简练、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是一首优秀的寓言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