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溪绿于蓝,舴艋随风泛。
春光一何明,山川在轩槛。
杖履登青皋,牵条系柔缆。
追攀尽幽兴,寻源达觞滥。

和煦的春风使溪水绿得胜过蓝天,轻捷的小舟随着春风飘荡。

明媚的春光多么美好啊,青山翠岭映入眼帘犹如镶嵌在轩窗栏杆上。

拄着手杖登上青绿色的高坡,牵住细长的绳索系好柔韧的缆绳。

追逐着春天的幽趣,追寻着源流的泉水,畅饮到酒水泛滥。

【注释】和新晴:新晴,指天气晴朗。

晴溪绿于蓝:晴,即“春”,指春天。

舴艋(zé ménɡ):古代一种小艇。

随风泛:随风飘荡。

山川:山和水。

轩槛:轩窗和栏槛,指高大的窗户。

杖履(zhǒu lǚ):手杖和鞋子,泛指行走工具。

皋(gāo):高土,这里指高地。

牵条:牵着船的绳子。

柔缆:柔软的缆绳,这里指船的帆。

幽兴:深远幽远的乐趣。

寻源:寻找源头。这里指寻找水的出处。觞滥(shāng làn):酒杯满溢的样子。这里借指饮酒。

赏析:

《和柳柳州四月五日游韦曲》是唐宪宗元和九年(公元814年)诗人与柳宗元同在长安时的作品,是一首描写游览景色并抒发友情的七言绝句。全诗写景明快、生动,情韵悠长。

首二句,诗人描绘了一幅明媚清新的初夏图画,晴日里碧绿的溪水比蓝天还要碧绿。“春光一何明,山川在轩槛。”两句以反诘的语气表达了对春天光明美好的赞颂。“春光”二字点出题面,表明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色的诗。“一何明”三字突出了春光的美好,表现了作者对春天光明、美好的赞美之情。“山川”二字则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了广阔的背景。这两句中,“一何明”用反诘的语气,“在轩槛”,则表明了诗人站在高高的轩槛之上,视野开阔,自然景物尽收眼底。“山川”二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点,也暗示了诗人的心情——欣喜、舒畅。“轩槛”,指高大的窗户,此处指高楼上的窗口,也指高处。“山川”一词,则表明诗人的视野非常宽广。

第三句“杖履登青皋”,则是写诗人的行动。“杖履”,代指行装,也就是诗人携带的工具;“登”,“登上”的意思,“青皋”,指青草覆盖的山坡。这句中的“登”字有两层含义,一层是诗人登山的意思,另一层则是表示诗人登上山岗,放眼四望,心情愉悦。

第四句“牵条系柔缆”,则是进一步写诗人的行动。牵条,指牵船的绳索;系柔缆,指系好帆缆。“牵条”三字则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亲近和喜爱,同时也表明了诗人在游玩过程中的谨慎和细致。“系柔缆”,则表明了诗人在游玩过程中的谨慎和细致。

最后一句“追攀尽幽兴,寻源达觞滥。”是全诗的结句。这两句是说,我追求着大自然的无穷乐趣,追寻着水源的去处,畅饮到酒水泛滥。“尽幽兴”、“达觞滥”,则表明了诗人在游玩过程中的尽情欢乐。这两句诗既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也体现了诗人在游玩过程中的尽情欢乐。

整首诗语言简练明快,意境优美,充满了生活气息。同时,诗人还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富有诗意和美感。此外,诗人还善于通过描写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也是这首诗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