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易无畦畛,宽平不细苛。
人才随世狭,时望独公多。
献纳开丹禁,风神照紫荷。
谁令终远外,百岁转蓬科。
【注释】
挽:悼念。仲耕:钱仲耕的字。运使:官职名,指钱仲耕任内官时的职位。乐易无畦畛:乐于宽和,没有界限。畦畛:田地的界线。宽平不细苛:待人宽厚,不苛求。人才随世狭:世间的人才常常是狭小的。时望独公多:当时的声望全归在您身上了。献纳开丹禁:进言上疏如同开启皇宫中的禁门一样。风神照紫荷:您的风度与气质犹如照耀着荷花的阳光一样。谁令终远外:是谁让您最终远离朝廷呢?百岁转蓬科:活到百岁就像蓬草一样飘荡不定。
【赏析】
此篇挽诗是诗人为好友钱仲皋而作。钱仲皋,字仲皋,号少鹤,浙江嘉定人。天启元年(1621)进士,历仕福建、江西、陕西三地布政使司参议,后调任太仆卿,以病辞官归乡。他生性耿直,刚直不阿,敢于直言劝谏,不畏权势,因而屡遭排挤、罢黜而不得升迁。其一生坎坷,备受磨难。这首诗是钱仲皋辞官归乡前,作者为他写的一篇挽词。
首联“乐易无畦畛,宽平不细苛”,赞颂钱仲皋宽宏仁爱、豁达开朗的品质和为人处世的态度。“乐易”二字,概括了他的性格特点:乐观愉快,心胸开朗。他的襟怀如此阔大,所以能容人容事,不设限划,不拘小节。这两句也反映了他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因为钱仲皋正是在他的鼓励下才弃官归隐的。“畦畛”即田埂,比喻人的界限,这里说钱仲皋没有自己的界限,也就是没有自己固执的观点和立场,能够容纳不同意见的人,这是对朋友的赞赏。“宽平不细苛”则表明他待人宽厚平和,不苛求别人,这也体现了他的人生哲学——与人相处应当宽和而不苛刻。
颔联“人才随世狭,时望独公多”是对钱仲皋一生遭遇的评价。钱仲皋生活在明末清初这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面对国家动荡、社会变革的现实环境,他深感世态炎凉、人情险恶。因此,他虽然胸怀壮志,但往往感到抱负难以实现,甚至有时还遭到打击报复。然而,他却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因个人得失而改变。这一联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深切关怀和同情之情。
颈联“献纳开丹禁,风神照紫荷”,赞扬了钱仲皋的才干和风采。这里的“献纳”是指进言上疏,“丹禁”代指皇宫深处的禁门。这两句的意思是说,钱仲皋能够勇敢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像打开皇宫禁门一样毫无顾忌;而他的风度和气质又像照亮荷叶的阳光一样令人赞叹。这两句话既赞美了钱仲皋的才干和风采,也表现了他对友人的深情厚意。
尾联“谁令终远外,百岁转蓬科”,则是对友人命运的惋惜之情。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朋友不幸遭遇的同情和担忧。“谁令”一词在这里含有“难道是谁使你这样离开朝廷的吗”的意思;“百岁”则是指年迈;“转蓬科”则指随风漂泊不定的境遇。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是谁让你离开朝廷这么远的呢?为什么到了晚年还要遭受这样的不幸呢?这一联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命运的担忧和同情之情。
这首诗通过对钱仲皋生平经历的描写和对其人生态度的评价,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和才华横溢的形象。同时,它也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深的怀念之情和对他们未来命运的关切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