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多事本难论,况是人间懒慢人。
不解养生何怪病,已能知命敢辞贫。
向空咄咄烦书字,与世滔滔莫问津。
金马门前君识否,东方曼倩是前身。

徐铉的《病题二首》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通过诗人自身经历的抒发,表达了对人生、命运及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内容及其背后的深层含义:

  1. 诗句解读
  • “性灵慵懒百无能”:这里的“性灵慵懒”,描绘了诗人对自己性格特征的自评,即性情懒惰且缺乏活力。而“百无能”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状态的普遍性和无力感,表明诗人认为自己在生活或工作中几乎无法取得成功。
  • “唯被朝参遣夙兴”:“朝参”通常指的是每日清晨向君主或上级汇报工作的情况,这里用来比喻诗人被迫早起应对日常事务。“夙兴”则意味着无论多么不情愿,都必须早早起床开始一天的工作。
  • “圣主优容恩未答”:在这里,“圣主”可能指的是仁慈且英明的君主,而“优容”表达了君主给予的宽容与恩惠。然而,“恩未答”则揭示了尽管有这些恩典,诗人并未因此得到相应的回报或认可。
  • “脾伤对客偏愁酒”:这句话中,“脾伤”可能是指由于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身体不适,影响了诗人的情绪和食欲。“对客”表示与客人相处时感到忧愁,可能是由于疾病带来的社交压力或心理负担。“偏愁酒”则说明在情绪低落时,饮酒成了一种缓解方式,但这种方式并没有真正解决问题。
  • “眼暗看书每愧灯”:这里的“眼暗”可能指视力模糊,难以看清文字。“愧灯”表达了因为视力问题而在夜间阅读书籍时的无奈和羞愧。这反映了诗人在面对困难时,仍保持学习和自我提升的态度。
  1. 译文注释
  • “性灵慵懒百无能”:性情慵懒,百无一能。
  • “唯被朝参遣夙兴”:只能被每天早晨向君主汇报工作所驱使,不得不早起。
  • “圣主优容恩未答”:仁慈的君主宽厚地对待我(但恩泽未得回应),我内心感到愧疚和不满。
  • “脾伤对客偏愁酒”:因身体不适而对客人感到忧郁,常借饮酒消愁。
  • “眼暗看书每愧灯”:夜晚借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每每感到羞愧。
  1. 作品背景
  • 创作时间:据记载,徐铉生活在唐朝,这是唐代文学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中国诗歌史上一个繁荣的时期。
  • 创作地点:虽然具体地点不详,但可以推测这首诗是在诗人居住的环境中完成的。
  1. 赏析
  • 主题表达: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对生命、命运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诗人以自己为例,展示了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人们如何应对困境,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坚韧和无奈。
  • 艺术特点:诗人采用了平实的语言和细腻的描写,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同时,通过对比和对照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1. 评析
  • 思想深度: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个人经历的描述,更是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对自身困境的描绘,引发了对更广泛社会问题的讨论。
  • 情感共鸣:这首诗触动了许多读者的内心,让人们在共鸣中找到慰藉和启示。诗人用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1. 写作背景
  • 作者徐铉生活在唐朝,这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他的文学作品多体现了当时的政治、社会和文化背景。徐铉本人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其诗词作品在当时受到广泛赞誉。
  • 《病题二首》的创作背景也可能与诗人的个人生活经历有关。作为官员,他可能会面临种种压力和挑战,这些体验可能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反映。

徐铉的《病题二首》以其深刻的内涵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佳作。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理解和欣赏,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徐铉的艺术成就,也可以从中汲取到人生的智慧和力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