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前每诵赤壁赋,如见当年秃鬓翁。
谁谓流传到乔木,果然遗响托悲风。
【注释】
鲜于东之晋伯之子:指鲜于氏家族中,晋国的后代。晋伯之子:鲜于姓的晋国后代,是其子。
尊前:在酒席上。
赤壁赋:三国时期,曹操与孙权联合抗蜀,孙刘联军大胜,周瑜率军北还,行至赤壁(今湖北省黄石市西)一带。时曹操已死,刘备亦退军,两军隔江对峙。周瑜乘船与部将鲁肃等登舟观看。时值东南风起,战船连接,旌旗蔽空,火船竞发,鼓声震天,箭矢如雨,曹军溃败,大获全胜。此乃周瑜为抒发感慨之作。后苏轼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追悼周瑜。
秃鬓翁:指周瑜。当时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人,故称之。
乔木:高大的树木。
遗响:遗留的声音。此处指赤壁之战的胜利声音。
悲风:悲伤的风。此处指赤壁之战失败的哀痛。
赏析:
这是一首七绝。作者以赤壁之战为题材,借赞周瑜的雄才大略和赤壁之战的伟大胜利,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之情和对先烈的崇敬之意。
首句开门见山,点出题旨。“尊前”即酒席之间。诗人在酒席之前朗诵赤壁之战的胜利消息时,仿佛看到了当年英勇善战、威风凛凛的周瑜。他头发花白,依然精神矍铄,目光炯炯有神。他的英勇事迹如同一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眼前。
颔联紧承“尊前”一句,进一步展开议论,赞美周瑜的英雄业绩。他不仅善于运用兵法战术,而且具有高超的智慧和谋略。因此才能够取得赤壁之战的胜利。这一联既是对周瑜的颂扬,也是对他一生经历的概括。
颈联紧承“谁谓流传到乔木”一句而来。“果然遗响托悲风”,意为周瑜虽然已经去世多年,但他所创造的辉煌业绩却一直被后人传颂不已。他的英勇精神和卓越贡献成为了千古传奇。这一联既表达了对周瑜的敬仰之情,也表达了对历史的尊重之意。
尾联再次回到开头“鲜于东之晋伯之子赠诗次韵”一句。这是一首赠答诗,是鲜于氏后人写给周瑜的一首诗。这首诗通过赞美周瑜的英雄业绩和崇高品质,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之情和对先烈的崇敬之意。同时,这首诗也展现了鲜于氏后人对周瑜的深深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