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两度踏京尘,犹喜常逢杜子春。
文学老来从旧日,金兰同好更何人。
身惭随檄终难强,计欲归耕未敢陈。
正是桃花红似血,不应无酒但沾巾。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流寓蜀中时写的。诗中抒发了自己对国家、对友人的深切忧虑和对自身境遇的无奈感慨。

第一句“自蒲赴湖至板桥逢杜谋伯”中的“自蒲”指的是诗人从蒲州(今山西运城)出发前往湖北。“湖”指的是襄阳,而“板桥”则是杜甫当时流亡到的地方。杜甫与谋伯的相遇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这两句描述了诗人的行程和地点。

接下来的“二年两度踏京尘,犹喜常逢杜子春。”表达了诗人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和怀念。“二年两度踏京尘”指杜甫在这两年里两次踏上京城的土地,而“犹喜常逢杜子春”则表达了他对常遇知音的喜悦之情。这里的“杜子春”可能是杜甫的朋友或熟人的称呼。

第三句“文学老来从旧日,金兰同好更何人?”反映了杜甫对自己文学造诣和友情的自信。“文学老来”表示自己虽然年岁已高,但文学成就依旧,“金兰同好”则是指他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然而,这句诗也流露出了诗人对自己晚年孤独的感叹,因为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能与好友共同度过难关已经是一种难得的缘分。

第四句“身惭随檄终难强,计欲归耕未敢陈。”表达了诗人对于被迫离家出仕的无奈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身惭随檄”表示因为被征召入伍,诗人感到惭愧和无奈,“计欲归耕未敢陈”则表达了诗人虽然有归隐田园的想法,但因为形势所迫,不敢轻易说出来。这里的“檄”指的是征召令。

最后一句“正是桃花红似血,不应无酒但沾巾。”以桃花喻情,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命运的感慨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红似血”形容桃花鲜艳如同血一样,暗喻着诗人心中的痛苦和绝望。“不应无酒但沾巾”则表达了诗人虽然心中有苦楚,但仍然希望有酒可以解愁的情感。这里的“沾巾”是一种饮酒的方式,用来形容诗人在悲伤中仍保持着饮酒的习惯。

这首诗以杜甫的个人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他在动荡时代中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通过对时间的流逝、友情的变化以及个人命运的描写,诗人表达了对过去的回忆、对现状的无奈以及对未来的迷茫和希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