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茅斩恶木,众卉方以朋。
掘沙到沮洳,方复见此澄。
客来恍异境,物象初不增。
以此自诳目,果下能日乘。

【注释】

次韵阎甥伯温池上八首:《宋史·王安石传》:“……其诗体宽而肆,学甫而酷。”此句谓王安石的诗风豪放。诛茅斩恶木,诛、斩均为伐木的动作,这里用“诛”、“斩”二字形象地描绘出砍伐树木的情景,表现出诗人对恶木的厌恶。众卉方以朋,卉为各种花草树木。“方”字有“方才”,“刚刚”之意。这句的意思是说,刚刚将那恶木斩除,众花草树木便开始成群结队的生长了。掘沙到沮洳,掘沙是打水井的过程,掘到深处就到了泥沙淤积的地方,也就是沼泽地带。沮洳是低洼之地的意思。这句的意思是说,刚刚将那恶木斩除,低洼处就长出了泥沙和杂草。方复见此澄,见是看见,澄是清澈的水潭。这句的意思是说,刚见到泥沙淤积的沼泽地带,就又看到这清澄的水潭了。客来恍异境,恍是忽然,异境指不同凡俗的境地。这句的意思是说,客人忽然来到这个陌生的地方,就好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物象初不增,物是事物。象是事物的外形或形象。初是刚刚。这句的意思是说,刚到这里就感觉到事物的形象并没有增加。以此自诳目,诳是欺骗,诳目即欺骗眼睛。这句的意思是说,自己欺骗自己的眼睛,以为眼前的一切与以前没有什么不同。果下能日乘,果是果实,乘是乘坐。这句的意思是说,如果树上的果子结得多的话,那么树下就能容纳许多行人乘坐。这里的“果下”指的是树下。这句话比喻人应该多读书,这样在学问上才能有所成就。

赏析:王安石的诗歌创作,在宋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提倡“穷则变,变则通”,主张变法革新。他在诗歌创作上追求新颖奇特,力避陈词滥调,力求做到“语意深稳,必中事机”。这首七绝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起句写诗人铲除凶恶的树木,使草木茂盛起来。“诛”、“斩”是动词,表示动作;“恶木”是名词,指凶恶的树木。这是诗人在开垦荒地时所做的事情。“方”字有“方才”,“刚刚”之意。“方复”二字,一反平直叙说的常规,把砍伐凶恶树木的动作写得非常生动形象。

第二句写诗人在开垦荒地之后,发现了泥沙淤积的沼泽地带。“掘沙”是动词,表示动作;“沮洳”是名词,是沼泽的意思。“才见泥沙淤积的沼泽地带,就又见清澄的水潭”,意思是说,刚刚见到泥沙淤积的沼泽地带,就又见到这清澄的水潭了,表现了诗人在发现沼泽之后的喜悦心情。

第三四句写诗人在沼地上遇见新结识的朋友。“客来”二字,表明诗人正在开垦荒地;“恍异境”三字,表明诗人已经来到沼地上,进入了一个全新境界;“物象”二字,点明诗人所看到的沼地上的景物。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刚到沼地上时感到新奇,但很快又感到熟悉了。这时,诗人遇到了一个新朋友(“客”),于是诗人便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眼前的一切都跟以前没有什么不同。

最后两句写沼地上的新发现:“以此自诳目的”一句,表面上是在说自己欺骗自己;实际上却反映了诗人对新发现的喜悦之情——沼地上果然能够盛产果实,所以诗人认为这是一个新发现。“果下”二字,是指树底下。“日乘”二字,是说一天可以乘坐许多人。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如果树上的果子结得多的话,那么树下就可以容纳许多人乘坐了。

这首诗通过诗人在沼地上开垦荒地时所见所闻所感写出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变化过程。全诗语言简洁明了、清新自然、意境开阔、富有哲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