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公未肯祖虚无,悍俗归仁举国书。
莫道邦人都背德,壁间犹有海潮图。

【注释】

  1. 自和:作者自称。因思:因念,思念。国史:指历代国家史书。燕穆之传:指《晋书》中的《燕宣王慕容皝载记》。称其知明州革:称赞他懂得治理明州(今浙江宁波)时政的变革。
  2. 燕公:指东晋末年的王导,字彦德。王导是东晋名臣,有“中兴贤相”之称,在位期间,曾为桓温、司马昱等所重。未肯:不肯。祖虚无;崇尚道家虚无无为的思想。
  3. 悍俗归仁:指东晋时期王敦、苏峻等叛乱,当时人们痛恨暴虐,崇尚仁德之风。
  4. 莫道邦人都背德:意即不要说全天下都背弃了他们的恩德。都:全。
  5. 壁间犹有海潮图:比喻虽然身居高位,却仍然保持着清廉节俭的生活,墙上还有海潮的图画,说明他们依然关心民间疾苦。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怀念故国,感慨自己身处异国,怀念故土之情,以及对自己功业未成而怀才不遇的感叹。诗中以东晋王氏家族为题,抒发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
    首句“自和因思国史”是说诗人在思考着国家的大业。这里的“自和”二字,表明诗人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纠结,一方面是自己与祖国相隔万里,另一方面又时刻思念着故土。这种情感深深地触动了诗人的心弦,引发了他对故国深深的思念之情。
    接着第二句“燕公未肯祖虚无”,则是说王导不愿追随道家虚无无为的思想。这里的“燕公”指的是王导,他曾在东晋朝廷中担任要职,但最终并未完全放弃儒家的思想,而是坚持自己的政治理念。这句诗反映了王导对于道家思想的不屑一顾,同时也表明了他坚守儒家思想的决心。
    第三句“悍俗归仁举国书”,则是说王导倡导仁德之风,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这里的“悍俗”指的是暴虐的行为,而“归仁”则是指回归到仁义之道上。这句诗表达了王导在政治斗争中所倡导的仁政理念,赢得了众人的支持和拥护。同时,也暗示了当时社会上存在的暴虐倾向,王导的仁政理念对于改变这种风气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一句“莫道邦人都背德”,则是说不要说全天下都背弃了他们的恩德。这里的“莫道”二字,表示不要过于自信或者过分自负,要有自知之明。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和他人的双重评价,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成就,也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
    诗人用“壁间犹有海潮图”来表达自己虽身处高位,但依然保持着清廉节俭的生活,墙上还有海潮的图画。这说明诗人虽然身处异国他乡,但仍然关注着家乡的情况,关心着百姓的疾苦。这也体现了诗人对于故国的深深眷恋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