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陵士子江东客,我到海陵无主人。
苍波知君到何处,直待书来消息真。
与君相去岁月久,世事茫茫谁出手。
桑田欲变仙人去,鹤驾云轩安得取。
愁肠出泪付沧波,江上秋风奈我何。
何处云山君待我,更烦先寄彩云歌。

【注释】

海陵:指今安徽凤台。士子:读书人。江东客:指我,在江东作客。苍波:江水。知君:指周元仲。书来消息真:书信到了才知晓你的消息。与君相去岁月久:《世说新语•言语》云:“谢安年少时,安仁在海上得诗,以示诸人,谢都不异,惟有殷浩低昂,神气不同。”意谓你和我是隔代之交,相距很久很久。世事茫茫谁出手:世上的事纷繁复杂,不知谁能出手帮助解决?桑田欲变仙人去:沧海变成桑田,仙人都要离开人间了。《庄子•逍遥游》:“吾将浮于大沼,登太清之广阙,翱乎杳冥之间而自舒,忽焉乘化,须臾至京氏之野。……适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彼游于天地者,不观于五谷,五谷不为多。是故无舟车……以恶(通“遏”)马有胎。”仙去:仙人离去。鹤驾云轩:指神仙乘鹤驾云车。安得取;如何能取得呢?愁肠:形容忧思之情。沧波:江水。奈我何:对我无可奈何。

【赏析】

这首七绝,是诗人在海陵流寓半年后,收到周元仲分宁的书信,心情十分欣慰,即兴写成的一首代书诗。诗中抒发了对友人深厚的友情,对知己相见的欣喜,对世事无常、人生渺茫的感慨。

首联起笔就写“士子”二字,点出题面,表明自己的身份。“我到海陵无主人”,说明自己身居异地,无所依托,处境孤独。这是全诗的基调,为下两句蓄势。“苍波知君到何处,直待书来消息真”二句承上启下,用设问语气写自己的思绪。苍波即大海,暗喻周元仲的书信。“苍波知君到何处”,意思是周元仲的书信到来之前,我不知道他在哪里。“直待书来消息真”,意思是直到周元仲的书信到来之后,才知道他的下落。“消息真”,既表示周元仲对自己的关心,也表现了诗人对周元仲的思念。这两句看似闲笔,实则为下文抒写感情作了必要的铺垫。

第三联写诗人的忧虑和苦闷。“与君相去岁月久,世事茫茫谁出手?”这两句是对前两句的承接。“与我相去岁月久”,说明自己和周元仲相隔甚远,时间已经很长,不知道他在何处。“世事茫茫谁出手”,意思是世间的事情纷纷扰扰,不知谁能出面帮助解决。这里诗人用“茫茫”一词,既写出自己对周元仲的思念之深,又表现出自己对未来的迷茫之感。这两句话是本诗的关键所在,也是全诗的重点所在。

第四联写诗人对周元仲的期待。“桑田欲变仙人去,鹤驾云轩安得取。”这两句的意思是,沧海变成了桑田,仙人都要离去了,神仙乘坐云车出游,怎么能得到呢?这里诗人用“仙人”、“云轩”等词来比喻周元仲,表现了他对自己朋友的深深敬仰。这里的“仙人”一词,既是对周元仲的赞美之辞,又是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之叹。

末联写诗人的愁绪。“愁肠出泪付沧波,江上秋风奈我何。”这两句的意思是,我的愁绪如同江上的秋波一样无边无际,江上的秋风又怎能把我怎么样呢?这里诗人用“沧波”一词来比喻愁绪,表现了他对自己前途茫然的焦虑之情。

全诗以“书”为线索,从“书来”到“书往”再到“书信”,层层递进,结构严谨。语言平易自然,清新流畅。诗人善于运用设问、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地表达了自己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世事无常、人生渺茫的感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