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子自不到,幽扉何必扃。
苔衣和月卧,山雨杂泉听。
有发徒斑白,无名入汗青。
未应闲此事,尚可扫玄经。
李修伯山居
俗子自不到,幽扉何必扃。
苔衣和月卧,山雨杂泉听。
有发徒斑白,无名入汗青。
未应闲此事,尚可扫玄经。
注释:
- 俗子自不到:普通的世俗之人无法理解或欣赏这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方式。
- 幽扉何必扃:既然已经选择在深山之中隐居,何必还要关闭门户呢?”幽扉”指的是山中隐秘的小门,”何必扃”是说不需要上锁。
- 苔衣和月卧:指山中的苔藓与月亮相伴,形成一幅宁静的画面。”苔衣”形容苔藓的质感如同衣服一样柔软而有光泽。
- 山雨杂泉听:听着山间雨声和泉水的声音,享受自然之美。”杂泉”表示泉水众多且相互交织。
- 有发徒斑白,无名入汗青:虽然头发变白但名声却不显扬,默默无闻地度过一生。”有发徒斑白”意味着即使头发变白了也没有得到人们的注意;”无名入汗青”则是指没有显赫的名声却能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痕迹。
- 未应闲此事,尚可扫玄经:我不应该把这些事情当作闲暇之事,仍然可以研习《道德经》等经典著作。”未应闲此事”意指不应将隐居生活视为无关紧要的事情;”扫玄经”指的是阅读和研究《道德经》等道家经典。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李修伯在深山中隐居的生活状态。诗中通过对比寻常人的生活和诗人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珍视。同时,诗中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对历史、对经典的敬畏之情。通过对山水、月光、山雨等自然景象的描述,以及对自己头发变白、名声不显等境遇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淡然。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热爱和珍视,认为即使在这样的生活中,也可以继续学习和研究经典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