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闱曾辟大江东,唤起秦淮两蛰龙。
况是此邦饶俊彦,何愁盛事不重重。

【注释】梁:即“梁”字,这里代指梁武帝。棘闱:指科举考试的考场。大江:指长江。唤起:唤醒。两蛰龙:指蛰居在江边的两条蛟龙(传说中能兴云作雨的龙)。此邦:指本朝。饶俊彦:有杰出的人才。何愁盛事: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译文:

科举考试的考场曾辟在江东,唤醒了沉睡的秦淮河里的两条蛟龙。更何况本朝有众多的杰出人士,有什么可担心科举会不兴盛呢?

赏析:

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诗人以景结情,用笔简练。首句写考试考场在江东,二句点出考试时间正是春天。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此时举行考试,正合时宜。“棘闱曾辟大江东”一句中“曾辟”表明了考场是新近设立的。而“棘闱”又是古代科举考试场所的代称,这就暗示出了诗人对科举考试的重视。

第三句中的“唤起”二字,既写出了考场在江东这一地理特点,又写出了考场之重要,足以使潜伏的蛟龙为之惊动。“唤起”一词,也暗含了诗人对于人才的渴望,希望他们能够振翅高飞,一展宏图。第四句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豪迈情感。诗人认为本朝有着许多杰出的人才,因此,对于科举考试的繁荣兴盛,他并不感到担忧。

此诗语言朴实无华,却富有韵味。诗人运用比喻手法,将考场比作“棘闱”,将潜藏于江中的蛟龙比作人才,生动贴切,寓意深远。同时,诗人还巧妙运用了反衬手法,将科举考试的重要性和重要性突出地表现出来,令人印象深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