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春强半麦青青,是处田家只望晴。
雪压霜欺愁正极,日融云净眼增明。
纷纷民瘼关吾念,得得天公相此行。
更问老农官与吏,几人贪浊几人清。

和王伯友韵

春日农田景象与民生忧虑

  1. 诗词原文
    三春强半麦青青,是处田家只望晴。
    雪压霜欺愁正极,日融云净眼增明。
    纷纷民瘼关吾念,得得天公相此行。
    更问老农官与吏,几人贪浊几人清。
  2. 注释与翻译
  • 三春强半麦青青:指春天已过三分之二时间,小麦已经变青,预示着丰收的希望。
  • 是处田家只望晴:表示无论是哪里的农民,大家都期待天气晴朗,以利于耕作。
  • 雪压霜欺愁正极:形容冬天的严寒和霜雪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忧愁,心情非常沉重。
  • 日融云净眼增明:比喻太阳的温暖和天空的清澈使人们的心情变得更加明朗。
  • 纷纷民瘼关吾念: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关切。
  • 得得天公相此行:认为天公(上天)在这次自然现象的变迁中,似乎有意助人。
  • 更问老农官与吏:询问那些负责管理农田的老农和官员。
  • 几人贪浊几人清:通过询问,来观察和判断这些官员是否清廉。
  1. 作品赏析
  • 田园诗画意境:本诗通过描写春日里的农田景象以及农民的生活状况,展现了一幅田园风光画卷。诗人不仅描绘了小麦青青、天气晴朗的田园美景,还细腻地刻画了农民们期盼天气好转的心情,体现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丰收的期待。
  • 民生关怀主题:诗歌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关注。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述,引发读者对农民生活状态的思考,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农民困境的同情和关心。这种对民生的关注和关怀,使得整首诗歌充满了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 哲理意味:诗中的“雪压霜欺愁正极,日融云净眼增明”,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更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味。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界的变化,联想到人生境遇,表达了一种顺应自然、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哲学思考。这不仅是对大自然规律的赞美,也是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刻挖掘。
  1. 写作背景与作者介绍
  • 创作时间:该诗歌的创作时间不详,但从其内容来看,应属于宋代时期的作品。
  • 作者生平:袁甫(约1178年—约1239年),字子寿,号东山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政治家。他出身于一个有文化传统的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袁甫曾任职为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务,但并未因此沉溺于官场生涯。他致力于文学创作和书法艺术的研究与传承,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和王伯友韵》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1. 对比与分析
  • 与其他作品比较:虽然《和王伯友韵》与袁甫的其他诗作在题材和风格上有所不同,但它同样展示了作者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和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与其他作品相比,这首诗更加侧重于表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这种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使得这首诗在袁甫的作品中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深刻的内涵。
  • 与同期其他文人作品对比:在同一时期的文人作品中,袁甫的《和王伯友韵》与其他作品相比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创新性。与其他文人多关注政治、军事等领域的题材不同,袁甫更多地将笔触投向了自然景观和民生问题。这种选择不仅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展示了他对现实社会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同时,袁甫还注重运用诗歌形式进行创作,使得作品既有文学价值又有艺术魅力。
  1. 评价与影响
  • 历史地位与评价:《和王伯友韵》作为袁甫的代表作之一,在当时的文人中具有较高的声誉。它不仅是袁甫艺术成就的象征,也是宋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多个角度来看,这首诗都显示出袁甫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敏锐的社会观察力。
  • 对后世的影响:袁甫的诗歌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许多诗作都被后人广泛传颂和借鉴,成为研究宋代文学的重要资料。同时,袁甫对自然的观察和对民生的关注也成为后世文人学习和借鉴的重要内容。
  1. 当代意义与应用
  • 文化传承意义:在当今社会,我们仍然可以从袁甫的诗歌中汲取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和精神财富。了解他的诗歌作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觉。
  • 现实生活启示:袁甫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对民生问题的深切关注给我们提供了现实的启示。在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时,我们应该像袁甫那样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身边的环境变化和人民生活状况,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