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说朱弦大古清,政无蒙瞽在周庭。
高山流水本无事,安用区区里耳听。
【注解】
漫说朱弦大古清: 漫说,随意说。朱弦,指琴瑟的弦。大古,久远。清,清静。政无蒙瞽在周庭: 政,政治。蒙,蒙蔽。瞽,盲人。周庭,周代朝廷。在,处在。
高山流水本无事,安用区区里耳听: 《乐府诗集》卷八十九《乐府解题》:“《高山流水》旧传为商末伯牙鼓琴,志士子期知音善听,钟子期死,伯牙绝弦云。”这里说“高山流水”本来无事,何必一定要去听听那些市井小人的胡言乱语呢?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以“朱弦”起兴,托物喻理,寄寓着作者的人生感慨和哲理思考。
首句是全诗的主旨,它以琴瑟的弦声比喻音乐的高远清亮。然而,这并非仅仅因为琴瑟的弦声本身就高远清亮,而是由于古代圣人孔子的教化。古人说:“弦歌之声,足以发情;羽旄之美,足以合欢。”“弦歌之声”就是“朱弦”,而“羽旄之美”则指“太和”(即箫)之乐。《论语·八佾》中记述:孔子曾说:“韶(舜乐)武(武王舞容)尽美矣,又尽善也,何为而不乐也?”意思是说,韶乐、武舞的音乐美极了,舞蹈也美极了,还有什么比这更好的事情呢?可见“弦歌之声”与“韶武之乐”都是美好的东西。因此,诗人认为音乐本身并无高低之分,关键看演奏者是否善于运用,能否将音乐的美发挥到极致。
第二句紧承上句意脉,进一步强调了音乐的美妙,但并不是说只要善于演奏就能达到“高山流水”的境界,还要有识货的人来鉴赏。这里的“蒙瞽”即“盲人”,指的是一些庸俗浅薄之人。他们往往只看重外在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的实质,因而对音乐的好坏不能作出正确的评价。“里耳”,即“市井”之意,指的是一些平庸浅陋的人。他们虽然生活在世上,却只能听到些低俗下流的声音。因此,诗人在这里发出了感叹:对于真正的音乐,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一定要去聆听这些庸俗浅薄的人所说的那些“里耳之音”呢?
最后两句进一步阐明了前两句的观点。诗人说,“高山流水”本来就是没有事情的,又何必一定要去听一些庸人俗耳所津津乐道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