檐声喧耳历三旬,云气低低过一春。
今日举头逢皎日,也知天道总由人。

【注释】

檐声:屋檐上滴水的声音。喧耳:喧闹、嘈杂。历三旬:过了整整三个月。一春:春天的三个月。举头:抬头。皎日:明亮的太阳。也知:明白,懂得。天道:自然规律或宇宙的道理。总由人:总归是掌握在人的手里。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清水岩(今福建福州市北郊)求雨的故事。首句写求雨时屋檐上滴水声嘈杂,连云气都似乎低下来给人们送行了。次句写云气经过整整三个月才飘然而去,暗示求雨未果。末二句写诗人终于在今日得见晴朗的日子,由此懂得了“天道”是由人来掌握的。

诗的前两句写求雨之难,后两句写得雨之喜,构成鲜明的对照。前两句写求雨之难,用“檐声喧耳”“云气低低过一春”两个生动的细节来表现。檐上的水滴不断落下来,发出声响;天边的白云低低地飘过,好像在为人们送行。这些细节描写,既具体形象,又具有象征性。檐上的滴水滴个不停,意味着天久阴不晴;天边的白云低低飞过,意味着天气转暖。这种情景渲染,既突出了天气之难,更烘托出人们求雨的焦急心情和无奈处境。后两句写得雨之喜,用“举头逢皎日,也知天道总由人”两个诗句来表达。这两句说,今天终于见到了晴朗的阳光。由此而懂得了“天道”总是掌握在人的手里的。这里的关键是“也知”,意思是说,从这一日的晴天中,自己明白了天意与人的关系。“也知”,不仅点明了“举头逢皎日”的直接原因,而且使全诗产生了转折。这样,就从求雨的艰难,转到得雨的欣喜;从对天的埋怨,转到对人的感谢,最后达到对“天道”的理解。这样的结构安排,使诗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感情起伏跌宕,波澜壮阔,富有戏剧性的美感,读起来耐人寻味。

这首诗虽然以“祈晴”为主题,但并没有陷入俗套,而是通过“檐声”“云气”等细节的刻画,以及“举头”与“也知”的对比,将祈晴的主题巧妙地寓于其中,表达了作者对人间事的深切感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