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帆带月趁潮行,晓及三江作住程。
上冢偶随庞老去,过溪忽见远公迎。
山疑无路亦多路,鸟独有声时一声。
幸自醉乡风唤醒,斜阳烟草旧花城。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首先要读懂全诗,然后逐句分析。

“片帆带月趁潮行,晓及三江作住程。”诗人乘坐小船,趁着月色和潮水的推力前进,天刚亮就到达了目的地。这里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了游人的豪情逸致,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喜爱之情。

“上冢偶随庞老去,过溪忽见远公迎。”在山间行走时,遇到了一个老者,他邀请作者一起上山祭扫祖先,于是两人一同前往。这里的“庞老”即庞安常,是苏轼的朋友,也是他的老师。苏轼曾写《送庞朴》诗赠给庞安常。“过溪忽见远公迎”,远公是慧理的法号,她住在山下。苏轼与慧理相识是在1082年(元丰五年),这时她已经出家为尼了。

“山疑无路亦多路,鸟独有声时一声。”山上的路似乎没有路,其实有很多路;鸟儿独自鸣叫,有时只发出一声。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在游览中的感慨。

“幸自醉乡风唤醒,斜阳烟草旧花城。”幸好自己生活在醉乡中,那里的风将我从梦中唤醒,眼前的景象让人心醉神迷,眼前的景色如故。这里用“幸自醉乡风唤醒”来表达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答案】

①片帆:指轻小的船。②晓及三江:早晨抵达长江的三个支流。③庞老:指苏轼的朋友、老师的庞安常。④远公:指慧理。⑤醉乡风:指故乡的风。⑥旧城:指故乡的城。⑦幸自:幸亏,所幸。

译文:

乘着轻快小船,借着月光和潮势前行,清晨已到江边停下脚步作为停留的地方。

上山途中遇到一位老人,他邀请作者同行祭祀先人,于是两人一同前去。

山路似乎没有路,实际却有好几条路可走;鸟儿独自鸣唱,有时只发出一声。

幸亏自己生活在醉乡中,那里的风将我从梦中唤醒,眼前的景象让人心醉神迷;眼前的景色依然如故。

赏析:

此诗是诗人于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初游鹿苑寺时所作。

首联以“帆”、“月”二字点明时间与地点。“带月”二字,化静为动,使整个画面具有一种动态美。“趁潮行”则写出了一种轻快愉悦的心情。“晓及三江”四字交代了行程的大致情况,说明诗人是一大早就出发了的,而此时已经到达了三江口一带。

颔联写登山途中的一段奇遇。“上冢”是指到墓地祭祀先人,“随庞老”则是跟随一位姓庞的老人一起去的。“庞老”就是苏轼的老师,也是他的好友。这一联表现出诗人对于这位老师的敬仰以及和老师一起登山的愉快心情。“过溪忽见远公迎”是说在过溪时,忽然看见慧理正在迎接他们,所以诗人又惊又喜。“远公”即慧理的法号。

颈联写登山所见。“山疑无路亦多路”是说山路虽然险峻,但却充满了变化,既有直通山顶的大道,也有曲径通幽的小道。“鸟独有声时一声”则是说自己独自一人欣赏山林风光,耳边听到的是山林间的鸟儿的鸣叫声,只有一只鸟儿偶尔发出声音。这一联描绘了山间美景的同时,还抒发了自己的感慨:尽管身边没有其他人陪伴,但自己依然能领略到山林之美,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这正是诗人所追求的境界啊。“幸自醉乡风唤醒”表明自己虽然身在尘世之中,但内心却如同身处醉酒之境一样自由自在。“斜阳烟草旧城”既写出了夕阳下的景物,也写出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尾联写诗人回到家乡后的心情。“幸自醉乡风唤醒”表明自己虽然身处尘世之中,但内心却如同身处醉酒之境一样自由自在。“斜阳烟草旧城”既写出了夕阳下的景物,也写出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