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作幽人宅,今为舞女场。
燕惊弦管杂,草避绮罗香。
喧静虽殊致,兴衰自有常。
遥怜岩桂下,谁拂读书床。

【注释】

闻旧居教乐:听到旧居的弦管之声。闻,听到、听见。旧居指作者过去所居的宅第。教乐,即“教坊”,是唐代专设的音乐教育机构。幽人:幽居的人,这里指作者自己。燕惊弦管杂:燕子惊飞,因为弦管声太杂乱了。燕,泛指鸟兽。

草避绮罗香:花草避开华丽的衣裳散发出的气味。绮罗,指丝织品,这里泛指华丽的东西。

喧静虽殊致:热闹和安静虽然不同,但都有其原因。喧静,喧闹与清静,形容环境。殊致,不同的情趣。常,常规、常态。

兴衰自有常:兴盛与衰败各有其自然规律。兴,兴旺发达;衰,衰落没落。

岩桂下:岩石上桂树的树下。岩桂,指桂花树长在岩石上。谁拂读书床:是谁在轻轻地拂拭书桌上的书?谁,疑问代词,指代前文提到的“谁”。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所作,抒发对往日繁华盛况的追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由盛而衰的必然趋势。全诗以“闻旧居教乐”为题,写诗人在故居听到音乐声的感触,并由此联想到社会的盛衰更替。

开头两句,开门见山地点出题目,点明时间、地点和人物,说明旧居已变为歌舞场,而自己却成了幽人。“昔”、“今”相对,把诗人从昔日繁华到今日寂寞的境遇变化写得十分真切。“幽人”、“舞女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幽人”二字表明诗人此时已远离红尘,过着隐居生活。

后两句则写诗人触景生情,感叹世事的变化无常。“燕惊弦管杂”“草避绮罗香”都是诗人的想象之辞,通过这些细节描写表现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喧静虽殊致,兴衰自有时”这两句更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认识和感慨,同时暗寓着对社会现实的不满。

最后两句,诗人又回到现实,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岩桂下”是诗人回忆中的故乡景象,“谁拂读书床”是诗人想象中的场景。“岩桂”二字既写出了诗人身处异地的寂寞,又暗含了故乡的美景。

整首诗通过对音乐的描绘和对故乡的回忆,表达了诗人对社会变迁的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