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得马鞍岭,奇峰应接频。
遥看孤绝处,分现普陀身。
纳月瓶泉冷,娇春柳黛新。
却疑吴道子,貌出此岩真。
【注释】
上得马鞍岭:登山时,先登上马鞍岭(地名),然后继续攀登。
奇峰应接频:山峰奇特,一个接着一个。
遥看孤绝处:远远地看,那地方极为孤独和险峻。
分现普陀身:仿佛可以看见普陀山的影像。
纳月瓶泉冷:月亮被收入到瓶子里,泉水变得冷清。
娇春柳黛新:春天的柳树像女性的眉毛一样细嫩。
却疑吴道子:怀疑画中人就是吴道子。
【赏析】
此诗描写登观音岩所见之景,并赞叹其神韵之美。全诗以“奇峰”、“孤绝”起兴,写景逼真。“遥看孤绝处,分现普陀身”,是说在高远的地方看到观音岩,它好像普陀山上的雕像一般,十分醒目。后四句则从侧面写观音岩,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观世音菩萨写得栩栩如生:“纳月瓶泉冷”,“娇春柳黛新”。“纳月”,形容月光如水一般洒向瓶中,“瓶泉”即瓶形的泉水,“冷”字写出了泉水清澈透明的特点,也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娇春柳黛新”,是说春天的柳条像女性的眉毛一样细嫩、柔美。最后两句是说诗人不禁怀疑,画中的观世音是不是就是吴道子的笔下所画的呢?这两句既是对吴道子绘画水平的赞美,也是对观世音菩萨形象的赞美。整首诗通过描绘观音岩的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其艺术美的赞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