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饥不嗅嗟来食,强项从教俗子嗔。
乘闲甘作不速客,好事无非我辈人。
【注释】
学宫诸生饮邀予与子野同之三首:在京城太学中,我与子野被学宫的诸位学生邀请饮酒。忍饥不嗅嗟来食:忍受饥饿而不去吃施舍的食物。强项从教俗子嗔:勉强抗争,不愿屈服于庸俗之徒。乘闲甘作不速客:利用闲暇时间,做那些未邀请的客人。好事无非我辈人:好事总归是我辈人做的。
【赏析】
此诗是作者在宋神宗元丰二年(西元一〇七九年)至元豐四年(西元一〇八一年)期间所作。当时作者任太子中舍,因上书论王安石新法而触怒朝廷,遭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此诗是他在被贬途中途经鄂州(今湖北武汉市)时所作。
诗前两联写诗人在太学中的遭遇,后两联抒发了对世俗小人的不满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
开头两句“忍饥不嗅嗟来食,强项从教俗子嗔”,意思是说:自己虽然挨饿受冷,却不肯接受施舍,要硬挺到底;那些庸俗的人,竟敢用恶言侮辱我。这两句是诗人对自己当时处境的真实写照。他之所以能忍受屈辱,不被世俗小人所动,是因为他有志向和骨气。“忍饥”二句,以“不嗅嗟来食,强项从教俗子嗔”四字,概括了自己当时的精神状态。“忍饥”二字,写出了诗人身处逆境时,仍能保持坚贞气节,不肯苟且偷生。“强项”二字,写出了诗人不甘屈服、敢于抗争的精神。“从教俗子嗔”一句,写出了诗人对庸俗之徒的轻蔑和憎恶。
中间两联“乘闲甘作不速客,好事无非我辈人”,意思是说:我既然有志于建功立业,就不怕被人看作是一个不合时机而来的客人(“不速客”);只要我的所作所为有益于天下,就没有什么不是我们这些人干的(“我辈人”)。这两句是诗人对自己当时处境的自我表白和自我肯定。“乘闲”二字,表明了自己的主动和积极。“甘作不速客”五字,既写出了自己不随波逐流的处世态度,又表现出自己的远大志向。“好事无非我辈人”五字,表明了自己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我辈人”这个词语,既是对自己行为的自谦,又是对世人的一种激励和鞭策。
尾联是全诗的总括,也是作者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意思是:我之所以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不受世俗观念的影响,正是因为我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因此,我的行为都是出于善意,都是为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这一联既表达了作者对世俗小人的轻蔑和憎恶,又表达了他对国家和社会的热爱和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