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岷峨外,三年汉漾西。
急流冲水马,腐壤伏樗鸡。
伐树惊遭宋,闻韶喜在齐。
何时灯火夜,重与拆红泥。
本诗由宋代诗人陈天麟所作,其内容如下:
千里岷峨外,三年汉漾西。
急流冲水马,腐壤伏樗鸡。
伐树惊遭宋,闻韶喜在齐。
何时灯火夜,重与拆红泥。
译文:
千里岷峨外,三年汉漾西。
这两句描绘了诗人站在岷山和峨眉山之外,遥望汉朝的汉阳(今河南南阳)的景象。”千里”和”三年”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距离的遥远。”汉漾西”则可能指汉水的源头或流向,暗指对历史的追溯和对故国的思念。急流冲水马,腐壤伏樗鸡。
“急流冲水马”形象描绘了湍急的河流景象,而”腐壤伏樗鸡”则可能象征着生命的无常和变迁。”樗鸡”是一种生活在腐烂土壤中的鸡,这里用来形容环境的恶劣和生命力的顽强。伐树惊遭宋,闻韶喜在齐。
“伐树惊遭宋”可能描述了一次意外的事件,如伐木时突然遭遇宋朝的人,这里的”宋”可能指宋朝的统治者。”闻韶喜在齐”则表达了一种喜悦之情,因为听到了《韶乐》而在齐国(周代的一个国家),暗示着音乐的力量和文化交流。何时灯火夜,重与拆红泥。
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期待和憧憬,可能在等待一个特殊的时刻,如夜晚时分,再次点燃红泥炉进行烹饪。红泥是一种特殊的燃料,常用于烹饪和取暖,这里的”拆红泥”可能意味着重新使用这个传统的工具或仪式。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历史变迁以及日常生活场景,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首先,诗人以宏大的背景开篇,将读者带入了一幅辽阔的自然画卷中,同时引发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接着,通过具体的生活片段,如伐树、烹食等,诗人细腻地展现了人与自然的互动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最后,通过对特殊时刻的期待,诗歌传达了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也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值得细细品味和深入探讨。